3月25日清晨,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的一栋实训楼内,32岁的张海峰早早坐在教室第一排。这位曾经的汽车厂设备维修员,如今在吉林省2025届首期AI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训班的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算法如何将数据转化为行动”要点。窗外,早春的积雪尚未消融,教室内,数十名学员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这场由吉林省见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国采教育集团联合发起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正试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数字化转型破局。
冰封的人才市场与500万缺口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大关,而2024届相关专业在校生仅4.05万人,供需比达到惊人的1:125。在东北地区,这一矛盾尤为尖锐。“我们为智慧农业项目招聘了8个月,收到的合格简历不足10份。”吉林某农业科技公司HR总监刘敏向记者展示的招聘后台数据,折射出传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这种背景下,吉林省见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捕捉到机遇。作为深耕职业教育领域的企业,其联合国企背景的国采教育集团——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在吉林省唯一指定线下合作单位,共同打造了“AI实战特训营”。“东北不缺产业基础,缺的是能将AI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见明咨询总经理杜思闻与国采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康乐对着教室墙上四百余家合作企业名单说道。
AI改写职业命运
课程体系暗藏巧思: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专家团队,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模块,与个人生活与办公及企业生产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课程中段设置的“企业命题竞赛”环节,让学员直接对接国企和上市公司提出的多种需求,优胜方案将获得量产转化机会。
这种实战性培养模式正在改变学员轨迹。37岁的学员赵雪原是一名会计,经过特训后,她能自主使用财务智能分析系统。“从未想过算盘和Python会产生交集。”她笑着展示手里刚收到的录用意向书。据国采教育集团统计,开课不足一周,已有23家企业来访关注AI学员情况,表示迫切需要这些学员可以尽快进入他们企业工作。
国企平台构筑就业闭环
作为吉林省的国有教育企业,国采教育集团的深度运营为项目注入公信力。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将获得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人工智能学员颁发的人工智能全能实战结业证书以及人社职业技能证书。更值得关注的是,墙上实时的岗位信息中,“AI算法工程师(年薪28万)”等红字标注的急缺岗位格外醒目。
这种“入学即入岗”的模式吸引着多元群体。班级花名册显示,学员年龄从21岁到46岁不等,既有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应届生,也有来自松原粮库0基础的质量检测员。45岁的学员陈志刚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从事20年传统质检的“老师傅”,在参加模块培训后,可以尝试协助团队应用深度学习的粮仓储量测算系统。“现在年轻人开始叫我‘陈工’,而不是‘陈师傅’了。”他抚摸自己手里提着的笔记本电脑说道。
“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培育10000名‘带得走、用得上’的AI实用人才。”康乐和杜思闻站在贴满学员就业去向的展板前,身后的地图上,数十条标注“AI人才输送”的箭头正从长春辐射至全国。(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