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朱政惠|对话汪荣祖:美国的中国研究

0
分享至

对话汪荣祖:美国的中国研究

受台湾著名大学之邀,朱政惠教授于2010年5月赴台湾进行学术访问。其间应《中国社会科学报》之邀,朱教授提前拜见了汪荣祖教授,就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及相关问题对汪教授进行了采访,交换了意见。

汉学泛 中国学专

朱政惠:我们先谈谈汉学、中国学。

汪荣祖:汉学、中国学,你们是怎样分的?

朱政惠:这个问题现在确有争议,有的机构以汉学命名,有的以海外中国学命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因为这里包括国外对藏学、西夏学等诸多问题的研究。

汪荣祖:汉学英文叫Sinology,就是讲中国的学问。在国外,汉学与中国学是不同的提法,有方法学上的区别。二战以前汉学家多在欧洲,他们比较重视语文的训练,战后的中国学叫China Studies,强调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学。但是汉学与中国研究有时仍混为一谈。

朱政惠:现在我们是这样处理的,汉学研究还是比较多地指海外学者对中国人文学术的研究;中国学则比较全面,是海外对中国的全方位探讨,包括对现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如果很正式的场合,就叫中国学,因为中国学可以包括汉学,但反过来就不行。

汪荣祖:可是外国人把他们混淆了,比如有时他们叫中国人Chinese,经常仅指汉族,不把蒙古族、满族包括在内。

朱政惠:请您谈一下美国汉学与欧洲汉学渊源上的区别。

汪荣祖:两者渊源不一样,欧洲汉学最早从传教士开始,还有一小部分是对中国感兴趣的有钱人。他们当时研究的汉学,重点从语文入手,因为牵涉很多文言文方面的材料,故要把汉语学好;且研究的项目也多半是艺术、中国文学、历史等。

美国汉学严格讲起来,主要始于二战后,因为二战期间发生了太平洋战争,所以美国急需一些会日文、中文的人才,例如,在哈佛,当时赵元任他们在做中国语文的项目,牟复礼等美国汉学家就是赵元任中国语文班的第一名毕业生。他中国语文根底相对而言更好,后来又读了金陵大学。

二战后,学过中文、日文,有这方面基础的学者在哈佛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费正清是开创人。该中心起初叫东亚研究中心,主要项目是中国和日本研究,后来为了纪念费正清,改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的学问,用大陆的话说很一般,对中国学问的了解也有限。我记得刘子键先生告诉我,他到哈佛去做研究计划,费正清问他做什么题目,刘子键说要做范仲淹,费正清居然问:“谁是范仲淹?”不过,他是非常能干的人,后来美国学者称他是学术企业家,他创了一个中国研究的重镇。他做事非常有计划,培训了一批人,因为中国研究刚开始,那批毕业的,其他不说,中国史毕业的,几乎占了美国比较重要大学的所有位置。现在有点名气的美国中国史学者像柯文、孔飞力,都是费正清的学生,这是美国的渊源。

可是费正清本人不愿意叫汉学,他要叫中国学——China Studies,因为当时美国对所谓西方以外地区的研究叫区域研究,所以中国也等于是一个区域,中国研究、日本研究大概是有这样的区别。有了这一区别后,很多人把所谓汉学和中国学作这样的区分,也是人为的区分,说得更明白一点,中国研究出专家,如专哪门、哪个人;汉学家则是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统统懂一点的,开杂货店似的。比如说,在哈佛,费正清是所谓中国学的主要人物,汉学家就是杨联陞,他什么都懂,指导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书评,各种书都能评。

二战后中国研究学院化

朱政惠:如何评价二战以前那段过程?包括再前面一些的裨治文、卫三畏等?

汪荣祖:那些都是个人,可以说是汉学家,二战后中国研究慢慢学院化、系统了,二战前的个别汉学家以业余兴趣者为主。二战前后是很重要的分水岭,即中国研究的学院化。比如美国对越南的研究在越战前根本没有。后来越战打得天翻地覆了,才在哈佛设了全美第一个越南史讲座,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是西方中心主义,地区研究以欧美为主,对其他地区的研究讲究实用主义。

朱政惠:实际以前还是有积累,包括拉铁摩尔等学者,您怎么看?那时有一批了,还有顾里雅。

汪荣祖:对,顾里雅在芝加哥大学,也是学院中人,他与费正清是同一辈的人。费正清我特别提出来,是因为他影响比较大。费正清原只是经营哈佛一个学校的东亚研究,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冷战的不断深化,“中国热”起来了,美国一般的大学也都开有关中国的课程,而斯坦福、芝加哥等12个大学甚至设置了有点规模的中国研究中心,这就是为了解中国。

我就读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在20世纪50—70年代,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是美国东西两个研究中国的重镇,就像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大陆史学史的两个重镇一样。为什么?因为在华盛顿大学也有一个像费正清一样的人,可是他没有像费正清那样能干,他叫乔治·泰勒(George Taylor),中文名字叫戴德华。他也是因为战时在中国学了中文,战后就到华盛顿大学办远东学院,里面有中国、日本、俄国的研究。当时那里的学者包括萧公权、李方桂、卫德明(Helmut Welheim)——卫礼贤(西方汉学界著名的易经专家,德国犹太人,曾长住在青岛)之子。卫德明生于山东,讲汉语带山东口音,他来到华盛顿大学后做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代搞中国学研究的都有类似背景。

美国人的中国研究很实用

朱政惠:那么,您看美国中国学的总体发展的特点如何?

汪荣祖:二战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十分兴盛,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解中国,这是总体的、根本的特点。让我感触很大的是,我们中国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觉得美国人用得很好。美国是把中国当敌人来研究的。所以冷战期间,他们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研究敌人——中国与苏联。我在美国念书时,美国政府给愿意研究中国的人,尤其是退伍军人很多奖励金。

另一个特点,美国所谓汉学,尤其是二战后,可以说从汉学到中国学,他们所谓中国学,就是用社会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把中国当区域,不像以前汉学那样有关中国的都研究。这其实与整个历史学的研究方向,即用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是同步的,因为历史研究会碰到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心理问题。他们的所谓中国学不仅仅是历史,还包括哲学、艺术、文学。

还有一个特点,强调研究当代或近现代,这在我看来有美国的实用主义在里面。他们对中国有兴趣,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研究大陆。据我估计,当时有关中共研究,在美国出版的可能超过大陆出版的书。迈斯纳(Maurice Meisner)写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从细部来研究。史华慈的第一本书《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还有史料集。像这样的书很多。

另外,除了研究当代更有用外,从语言角度,对美国人来讲研究当代比较方便,因为白话文多;研究清朝以前都是文言文,就比较困难。因此,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者可能主要还是语文训练的问题。他们多半到了研究所才开始学中文,太晚了,即使在大学学也有点晚了。

历史研究不能太过模式化

朱政惠: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频繁变化,一路下来很多很多,为什么变?您如何看?

汪荣祖:模式英文叫Model。当时很流行,可现在不太多。原因是当时大家都有点想出奇制胜,因为模式与别人不一样,就比较引人注意。大家有一个说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整个学术界面临着“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就灭亡), 研究中国方面的也无法避免。去高校教书,几乎没有“铁饭碗”,每三年审查一次,如果连续6年升不成副教授就要走人。为了生存就要出版。可是炒冷饭没办法出版,所以一定要新,要有Model。结果,模式泛滥,变得没有价值。用模式来套,有点像国内以论带史,模式就是论,找点史料配合模式,就出来新东西了,可不久会被否定掉,但这没有关系,只要出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流弊。

您刚刚讲有很多模式,模式哪里来?就是从社会科学那里来的。比较重要的模式,费正清开始所谓“挑战与反应”就是一个模式,但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是英国大历史家汤因比发明的,他的《历史研究》基本思想是挑战与反应。费正清在台湾曾很红,可是他的模式有很大问题。我有一本书《史学九章》,中间有一章就批评他。他很欣赏中国,但他不懂中国,他的模式一套在中国就出问题。他说“挑战与反应”,说挑战越凶,反应越强,例如,正是黄河泛滥的挑战才有中国文明,他不知道长江挑战更厉害,说不通的。可是费正清就把这个用来研究中国,他搞中国近代史,看西方挑战和中国如何反应。他编了很多材料,他与邓嗣禹编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这本书,从魏源、冯桂芬以来对西方的回应来看,这个模式似乎蛮好的,的确整个中国近代史是对西方的反应。但中国因此被看做很被动的,对此史华慈就不太赞成,觉得太粗糙。他说西方对中国挑战是什么挑战?中国反应是哪一部分、什么样的反应,情况很复杂。所以“挑战与反应”这个模式太简单化了,后来慢慢不谈了。

后来他的学生柯文提出从中国看历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模式。我个人认为,挑战与反应大的框架还是可以用的,柯文的是补充。模式总的说还是太机械化。整个历史、人物发展一定是有例外的,所以我觉得最近的发展,你后来也提到所谓新文化史、后现代影响,现在很少有人(至少研究历史的人)再建立模式来写历史,当然政治学或者其他方面也还有。

根据中国历史经验创造新理论

朱政惠:模式与思潮有什么样的关系?

汪荣祖:我觉得模式主要是社会科学的思潮引起的,因为社会科学讲究模式,我们学历史的就想用,把Model拿来处理历史问题。所谓模式,就是理论,想把历史放在理论里头,看起来很科学、很整齐,但还是有问题。

要根据西方经验来套一个不同的历史经验,这就会有问题。我们应修正模式。研究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完全排除任何模式,至少我们要能来改造西方模式,用中国的经验来改造西方的模式。比如,西方的“都市发展”有自己的模式。按照西方都市发展的经验,都市首先一定是文化的中心,然后有市政府、教堂、公园。但如果用西方模式来看中国都市,就不对了,中国的庙都在郊外,除了城隍庙,中国没有市中心等等的东西。牟复礼教授研究苏州,说中国都市特点是所谓城乡合一,觉得中国城墙围起来并不是文化的界限,因为有很多富人、有学问人住在城外。就此他得出结论,并不能像西方那样划界限,“都市乡村有一致性”是中国城市的特色。所以应根据中国都市的发展经验,来修正西方的都市模式,这样才有更大的贡献。

现在最糟糕的情况,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硬套,各种各样的社会科学理论来套中国的历史;最好的情况应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来创造新理论。中国的历史哲学为什么不发达,这很值得注意。其实西方的历史哲学也是根据西方历史的经验而产生的,可我们有那么长的历史经验,却很少有历史哲学。余英时说只有章学诚搞的研究有历史哲学,有点言过其实,我不太赞成,其实有很多历史哲学藏在各种论文中。但总体上讲,与西方比还是不发达,太薄弱。我觉得要避免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套模式。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以论带史。

史学史的研究不能数人头

朱政惠:回过来,您怎样看中国史学史研究?

汪荣祖:我自己有感觉,看了很多中国史学史,从金毓黻开始,奠定了基础。可是我认为基本上没有脱离一个写法,叫数人头,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这样一直写下来,详略不一。我的老学长杜维运毕生研究史学史,很有成绩,他的三大本中国史学史远比金氏详细,可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突破,主要还是介绍历史学家与历史书。大陆的朋友瞿林东用马克思主义观念来处理历史的发展,著作甚丰。我早就听说复旦的朱维铮想写史学史,我看过他给我的大纲,倒是有新想法,但好像还没写出来。

西方人写史学史,是在用思想史的方法来写。最基本的几点,就是还是以史家为主,西方思想史与以前旧的不一样,我们以前的思想史与学术史如钱穆等所写并不太一样。什么是思想史?史华慈的定义就是“人在想”(man thinking),就是我们研究思想,要从人的思考这个问题出发。具体说,我们以前研究儒家,说他如何,一大堆,可是思想史是讲个别儒者的思想;换言之,孟子与韩愈的儒家思想,与康有为的都不一样,要把这样的区别开来,不能泛论,而要从个别的儒家来看他们的思想,所有都是儒家,但他们的想法有很不一样的地方,要从个别着手去做。

研究史学史也应该这样,注重研究历史学家如何思考问题,他的宇宙观,对当时社会的观感,如何处理史料、选择史料,是特别的、个别的历史学家如何来处理。顾颉刚与陈寅恪不一样,他们都用史料,可是他们的看法和选择史料是不一样的,所以写史学史,要这样来着手。西方史学史,是以个别历史学家为特点,从希罗多德开始,当然他们也有通史,但西洋史学通史不是很多,我看到比较流行的有两本,一本是20世纪30年代里出的,另外是最近写的,就是恩斯特·布雷萨赫(Ernst Breisach)的《史学史:古代、中世纪、近现代》(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 Modern)。

朱政惠:您说的这本书我在哈佛图书馆查到过,还有一本是唐纳德·凯利(Donald R. Kelley)写的《多面历史》(Faces of History: Historical Inquiry from Herodotus to Herder),也是西方史学史,但这样的著作真的没能找到几本。

汪荣祖:是不多,他们写的与金毓黻的书不大一样。他不是说从哪个历史家一个个下来,这样下来的话,潮流看不见了;而是按时代,近代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等。所以历史学派从时代产生。

朱政惠:那么,对史学史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汪荣祖:我的看法是,中国史学史发展到现在,没有完全对不对的问题,近代中国史学有个断层,什么断层呢?因为现代中国史学,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基本是西方史学,把西方史学搬过来,我们的教学和历史书写的方法、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来的。等于把西方的现代史学移进来,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断层。我在思考是否能够衔接起来,把这个断层连接起来。这样的连接,可使我们不必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对西方的史学做批判,对中国传统要反省,然后应该打通。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为什么?我觉得,尤其是后现代史学起来以后,中国近代史学家跟西方走,跟着走的最明显的路子,就是实证史学,后来又有朗克的实证史学。朗克的实证史学是我们现在大家在做的东西,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一起来,后现代等于把实证史学全否认了。当时,我觉得中国历史怎么办?幸亏后现代下去了,如果后现代变成主流,我们怎么办?我们一直跟着西方走,现在他突然180度转弯了。我们跟着转弯吗?所以我们不能奴性地跟随西方史学走,台湾讲的都是西方的东西,虽用中文讲,实际是讲西方史学。当然,我们不能再像乾嘉那样做历史,可是中国确实有这样的传统,现在确实有了断层。我觉得有这样的问题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好,这是我的建议。

朱政惠:这个建议再具体化一点呢?破除这个断层,从教学抓起,研究抓起,做哪些工作?

汪荣祖:我们要重新回顾中国史学的传统。这个回顾并不是说从历史家司马迁《史记》谈起,而是看看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精华在哪里,对历史的看法、史料的处理,很细致地来研究。我现在没有全部精力来搞史学史,偶然看到明朝有人所说的话。有很多后现代的想法,我印象很深。若说历史,过去的事情不可靠,说历史家是看戏的人,历史人物是台上演戏的人,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都搞不清楚。我想,这与一般的疑古不一样,否定当时的真实性,说是在演戏,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就靠《史通》、《文史通义》,还要看明清以来很多笔记、小说,或者是书信中相关数据,这要花很大的工夫去看,从里头提炼史学思想、史学思维,隐藏在里面的史学思维。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回顾。另外,我觉得要用批判的眼光看西方的史学,这也要花工夫的。我们现在很多没掌握,因为现在西方史学内容太丰富,要掌握并不容易,掌握以后才能批判。所以要真正填补断层,是两个很艰巨、很大的工作。这个努力还有根本的问题,就是文字的问题。我发现台湾年轻人读古文很有问题,有时比英文还难,你要搞文史,如果文言读不通,会很糟糕。我想大陆年轻一代也有这样的问题。

朱政惠:是的,我们也在呼吁,特别是古典要保护,要国家保护,如果没有很好的接班人,那不行,到时候传不下去。但现在要找到好学生也不是很容易的。

汪荣祖:幸亏大陆做过工作,就是注释的工作,很多文献也都做了标点。

朱政惠:大陆现在还是有些古籍所在坚持做这样的工作,难能可贵。

汪荣祖:对,这些很重要,至少以后可以帮助自修的人,有的注释很详细,像《左传》,可是问题是学生如何能进入,若不去用,就像很丰盛的宴会没有人吃,也浪费。在西方也是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2秒98夺第1!吴艳妮预赛闪耀比心庆祝,跨栏女神对决,林雨薇第2

12秒98夺第1!吴艳妮预赛闪耀比心庆祝,跨栏女神对决,林雨薇第2

李喜林篮球绝杀
2025-11-19 10:28:03
弟弟结婚不让去,我关机旅行,开机后看到我妈打来300个未接来电

弟弟结婚不让去,我关机旅行,开机后看到我妈打来300个未接来电

木槿纪实
2025-11-19 09:29:29
阿里开始严查午休

阿里开始严查午休

蚂蚁大喇叭
2025-11-17 09:56:58
解决Siri这座“屎山”,是苹果新掌门的头号任务

解决Siri这座“屎山”,是苹果新掌门的头号任务

字母榜
2025-11-17 16:09:01
震惊!新型穷人症状曝光,网友称已“病入膏肓”!

震惊!新型穷人症状曝光,网友称已“病入膏肓”!

特约前排观众
2025-11-19 00:15:03
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

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

乡野小珥
2025-11-18 13:40:40
侯耀华北京别墅亲自做饭,灶台杂乱满墙油污,78岁穿范哲思很时尚

侯耀华北京别墅亲自做饭,灶台杂乱满墙油污,78岁穿范哲思很时尚

趣味八卦
2025-11-19 07:29:01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潮鹿逐梦
2025-11-17 21:59:35
薄一波晚年反省,当年不该支持此人上台,他给国家带来大麻烦

薄一波晚年反省,当年不该支持此人上台,他给国家带来大麻烦

扬平说史
2025-11-06 20:22:42
一百年里只见过4次!2025年男子在上海发现1只,一天约200人围观

一百年里只见过4次!2025年男子在上海发现1只,一天约200人围观

万象硬核本尊
2025-11-17 19:37:13
妻子逼我拿30万给小舅子买车,我62岁妈妈冷静开口:过不下去就离

妻子逼我拿30万给小舅子买车,我62岁妈妈冷静开口:过不下去就离

李子木说
2025-10-29 17:39:15
0-0险平!中国队无缘冠军,最大水货揪出,熊猫杯最终排名如下

0-0险平!中国队无缘冠军,最大水货揪出,熊猫杯最终排名如下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5-11-18 21:53:48
勇士113-121魔术遭4坏消息!替补无稳定得分,内外线防守都被爆!

勇士113-121魔术遭4坏消息!替补无稳定得分,内外线防守都被爆!

细话篮球
2025-11-19 11:28:16
喻恩泰好友反击了!爆料史林子多次偷情出轨,并曝出露骨聊天截图

喻恩泰好友反击了!爆料史林子多次偷情出轨,并曝出露骨聊天截图

萌神木木
2025-11-18 19:36:17
不断挑拨离间!孙颖莎忍无可忍,终于道出与王曼昱“真实关系”

不断挑拨离间!孙颖莎忍无可忍,终于道出与王曼昱“真实关系”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18 13:43:01
取消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机酒已全额退款,未来出行仍在观望

取消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机酒已全额退款,未来出行仍在观望

南方都市报
2025-11-18 23:22:18
中国拒绝捐款,特朗普缺席COP30,我们没有义务当冤大头

中国拒绝捐款,特朗普缺席COP30,我们没有义务当冤大头

历史求知所
2025-11-18 10:15:03
中国003型航母都要量产了,为啥东海舰队还是没分到航母?

中国003型航母都要量产了,为啥东海舰队还是没分到航母?

军武次位面
2025-11-18 17:03:53
联合国回应高市早苗言论

联合国回应高市早苗言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4:17:06
关于供应链转移这事,有业内网友说出了这些细节

关于供应链转移这事,有业内网友说出了这些细节

清晖有墨
2025-11-18 13:29:54
2025-11-19 11:40:49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8400文章数 121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启功:我是画家,但书名超过了画名

头条要闻

女子参加模特大赛夺"广东冠军" 因突破大众审美引争议

头条要闻

女子参加模特大赛夺"广东冠军" 因突破大众审美引争议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又反转!曝喻恩泰出轨美女律师

财经要闻

黄金税改两周,水贝低价神话终结?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汽车要闻

脱胎换骨的优秀底盘Get 新款享界S9动态驾驶体验

态度原创

教育
家居
时尚
本地
旅游

教育要闻

家里欠债百万,学霸用刷题方法写网文还清债务?这才是降维打击!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拍照不用露脸也很美!4个心机pose学起来,朋友圈狂收赞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旅游要闻

嘿重庆丨一踏上这条悬空栈桥,要出片的心马上稳了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