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苹果又推出了新的机型,信心满满,而且型号上还做了降价处理,但是过去的神话却不复存在。
虽然依旧采取预售模式,但这一次第一轮的预售都无人问津,甚至就连往年囤货的黄牛党也都吐槽这一波的销售不怎么样。
其实,不光苹果面临着退热的问题,其他手机品牌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手机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但是大众换手机的周期却越来越长。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没有了增量空间,要想保持利润继续上升,就得保证大众能够频繁更换手机,或者是从友商那里挖份额。
但现在的趋势,苹果一方面不能够再创辉煌,另一方面自己无法挖到份额,还被别的友商挖去了份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情况是多方面的。
预售没人问,黄牛都不收
十几年前,苹果每推出一个型号,不要说预售,就是刚刚传出风声的时候,网上就已经吵翻了天,各地线下的门店在开启正式的销售以后,更是大排长龙。
苹果从来没有经历过卖不出手机的尴尬,但是在2025年的今天,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刚刚推出的新型号IPHONE16E,虽然苹果早就启动了宣传,而且在官网也早早开启了预售模式,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黄牛党也看出了预售期间的冷清。往年,不管苹果推出怎样的型号,也不管价格有多贵,所有预售都会卖出去,因为行情好,黄牛们也会大量囤货。
今年根据苹果官方的消息,第一批预售的手机将在本月28号到货,也就是说只剩两三天的时间了。可黄牛党们并没有大规模出动,他们没有像往年那样大量囤货。
有意思的是,从价格上来看,苹果新推出的型号甚至连5000元都不到,但是人们却更愿意去抢那些价格较贵的型号。在苹果的官网上,此前的一些信号依旧还在热销之中。
市场已经做出预计,这次新推出的型号并不会在国内掀起什么大的风浪,苹果至少在一年的时间内还要以此前的主要型号为基本盘。
换句话说,这次新推出的型号也就是一个鸡肋产品。对苹果来说,这或许无足轻重,但是这却产生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苹果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神秘性了,更不具有神圣性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24年和2023年两年,就是苹果在国内市场份额的登顶的最后荣光。
2023年,市场份额达到第一
苹果在国外市场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是在国内市场,虽然多年来苹果十分惹人注目,可并没有吃下中国大部分市场,甚至连一半的市场也从来没有吃下过,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十分的激烈。
在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之后,直到2023年,苹果的市场份额第一次拿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这一年,苹果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17.3%,超越VIVO,成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在此之前,VIVO排在第一。2023年,虽然被苹果超越,但VIVO的市场占有率依然有16.5%,其他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都保持在13%~17%之间。
即使从这一点就能明显看出来,这些主流的手机品牌,他们的市场份额咬合的很紧,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分伯仲。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发展,智能手机市场已经相当的成熟。现在的中国人除了婴幼儿,几乎每人都有一台甚至几台手机,对手机商来说完全没有了增量空间。
而且,经过此前十几年的激烈洗牌,那些不成熟、不成功的品牌都被赶走了,剩下来的就是已经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品牌。
这些品牌本身已经成熟,不管是技术还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也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下沉。换句话说,消费者没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只能在这几个品牌之间来回选择。
如此一来,各个品牌之间即便存在竞争,但是由于彼此增量的空间都达到了上限,所以也只是互挖份额。
这个月苹果把VIVO的份额多挖去了一些,下个月小米有可能把另外一个品牌的份额挖去了一些。到最后,这些品牌之间的市场份额咬合的很紧,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差距。
就是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消费者对于手机,尤其是对于新推出的品牌也没有了太大的期望。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目前的智能手机在技术上早已遇到了瓶颈,产品没有太大的突破,大家也就没有了购买欲望。
这样一来,苹果即便偶尔获得市场份额第一,但很快也会丢掉第一的位置。
2024年,市场份额下跌
实际的情况正是如此,苹果第一的位置并没有占据太久,到了2024年,VIVO再次超过了苹果,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排第一的手机品牌。
具体来看,VIVO去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7%,手机出货量为4930万台,排在第二位的是华为,市场占有率为16%,手机出货量为3350万台。
苹果从第一的位置下跌到了第三的位置,市场占有率只剩15%。虽然市场份额出现了下降,但是从整体的市场格局来看,各个手机品牌之间的份额依旧保持着旗鼓相当的局面。
也就是说,情况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有的手机品牌,尤其是主流的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也说明消费者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消费习惯。
实际上,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局面。还在2019年的时候,市场上就已经发现大众更换手机的周期正在拉长。到了2022年前后,更换手机的周期进一步拉长了。
换机周期超过了31个月
2022年之前,业内曾经分析,国内一年手机的出货量将会超过7亿台,甚至超过7.5亿台,最高可以达到8亿台以上,但后来的情况是,手机的年出货量一直没有超过7亿台。
截止到2022年4月,手机的出货量最高只达到了6.6亿台,也就是说,曾经的预测和实际的情况,两者之间相差了1亿台的差额。
预测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实际上是没有看到大众智能手机消费的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2019年之前,大众更换手机的时间周期大概为25个月左右,如果再往前去看,这个更换周期更短。
正因为手机厂商都经历过大卖特卖的阶段,所以他们本能地以为,只要继续更换型号,大众就会持续更换手机。
可随后的结果是,大众更换手机的周期在拉长,到了2022年,这一时间已经超过了31个月,也就是说,每个人用智能手机,至少要两年多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之后才会考虑更换手机。
各个手机制造商都在推出全新的品牌,但是消费者却不买账,甚至还在调侃手机更新的频率太快,数量太多,年轻人早就不够用了。
就连手机制造商也自我调侃,表示现在的市场已经相当内卷,各个厂商之间都已经杀红了眼,为了保证销量和出货量,不是按年来推出品牌,而是按月来推出新的品牌。如果拿不出新的品牌,至少在宣传上也得调动起大众的好奇心和情绪。
但后来的局面大家也都看到了,虽然各个手机制造商们都蹦得很高,消费者依旧不买账,手机每年的总销量一直维持在原来的水平。
倒不是说大家不买手机了,而是大家更换手机的频率恢复到了平静的状态,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如火如荼,更不会再像过去,购买苹果手机还要把肾脏卖掉。
不愿更换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智能手机自身来看,从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开始在市场全面普及到现在,除了手机的内存扩大了,照相技术便更清晰了,手机的其他性能,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技术层面,智能手机的升级实际上早就停滞,并没有大的改动,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功能。无论用谁家的手机,大家看到的操作界面以及方式都大同小异。
这样一来,大众对手机的新鲜感也就不复存在,手机就成了一个日用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热销的新鲜玩意儿。
实际上,这样的局面才符合真实的市场变化。就像过去电视机刚刚普及的时候,大众的购买欲望以及新鲜感肯定也是很高的,但是当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后,电视机的出货量以及大众的更换频率也都下降了。
其次,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去看,智能手机虽然没有推出新技术,但是智能手机的价格每一年都在水涨船高,就像被很多人喜欢的苹果手机,此前的多个型号销售价格动辄就在七八千元甚至更高。
其他手机品牌价格普遍也都在3000元以及以上的水平。在这种局面下,当消费者的消费逐渐回归理性之后,没有哪个人再会掏将近一个月的工资频繁更换手机。
大众更换手机的频率下降,手机制造商的出货量就会下降,最终就会推动各个手机品牌之间的市场份额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有些网友认为并不是因为不想更换手机,而是由于现在没钱,所以想买却不能买,这确实也是一个原因。但总体上来看,主要的因素还是由于技术出现了停滞,使得消费者消费手机的观念不再那么高潮迭起。
结语
目前的情况,苹果此次新推出的型号应该不会在市面上掀起多大的风浪,其他的手机品牌今年在推陈出新的时候,除非有什么全新的技术革新,否则在销量上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爆火阶段,未来的手机制造商不排除会从硬件和软件层面和AI技术衔接结合,如果能推出什么新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重新激起消费者的好奇心。
否则,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去看,如果手机品牌不能够推出新的功能,资本市场就必须得改革自身的观念,以便重新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