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全体东北人的 “春季噩梦”,两个字

0
分享至

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文/馍王

编辑/闫如意

好消息,春天终于来了!

这两天,北京动辄10多度的气温,让穿着三合一冲锋衣骑电动车的老G出了一身汗。

可就在全网欢天喜地迎春天的时候,东北网友们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绝望”。

毕竟,春天到来了就说明——

东北又要“开化”了。

东北开化,路过的狗都要被喂两口

俗话说:东北一开化,狍子都害怕。

通常来讲,开化的意思是由于天气变暖,冰雪开始融化,室外的各种东西都纷纷从冷冻状态解冻。然而,一旦放在东北,这个解释就有点没抓住重点了。

在东北,开化就意味着“不消化”。

对东北人来说,开化的难点有二。

一是倒腾冻货难;二是吃冻货难。

因为气温足够低,所有存放东北室外的食品都具有“保鲜”功能,东北人养成了有点啥随手就扔外面的习惯。

外地人永远也猜不透,作为“天然冰箱享受者”的东北人,在开化之后能从自家院子里挖出啥东西。

他们自己也猜不透。

众所不知,在东北,豆包不仅是美食,也是一种用来消磨时间的东北手工。

冰天雪地的在家里不知道干啥,就包几个豆包休闲一下,包完就往雪地里一扔,这个事儿就翻篇了。

结果一到开化的时候,想起豆包,先从门后面扯出70斤,又从雪地里翻出1000个。

顿时有种“被年少时射出的子弹击中眉心”的恍惚感。

开化时候处理冻货,到底是什么心态?

基本就是996多年,突然迎来一场体检的那种“审判”感。

无论平时藏了多少“陈疮暗灶”,全得在这个时候勇敢面对。

有网友分享自己家里窗外食物堆积的情况,照片充满疏离感,跟在阿尔卑斯山的小木屋里拍的似的。

半夜来个女鬼想吓唬你,她都不知道该站哪。

有不信邪的网友发问:东北人家里是没有冰箱吗?你往冰箱里塞啊?

评论区的东北人全体起立,展示自家的两个冰箱三个冰柜。

塞得满满当当,好像三体人明天就要打地球了似的。

任你冰柜再多,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也束手无策。

用冰柜装冻货,就像拿一次性纸杯㧟大海——

人家还没发力,你就倒了。

为了消耗存货,向来热情好客的东北人更是呼朋唤友。

没想到给朋友打电话呼叫增援,反手就被增援给袭击了。

只能先撒谎说“咱去餐馆吃,就别拿东西了”,对方出门了再临时改口“餐馆订不着,来我家吃吧”。

等客人到了家,把门咔哒一锁:

今天这饭,吃不了就得兜着走。

这边刚分配完冻货,那边又得开始吃了。

来看看开化期间东北人自己的下午茶:

红茶是红色、猪蹄也是红色;红茶香、猪蹄也香。

这也妹错啊,这不是午后红茶是啥玩意儿?

开化的一周,也是东北孩子“最安全”的一周。

平时孩子淘气,家长抬手就劈;开化孩子闹妖,家长抬手就……

做了四菜一汤。

别人罚孩子是皮带炒肉,东北罚孩子是螺丝椒炒猪头肉。


堪称训孩子界最有锅气的一集。

开化期间的东北,没有任何哺乳动物嘴里可以空着。

只要家里开伙做饭,路过条狗嘴里都得被塞俩猪蹄子。

有朋友家里连吃好几天大鱼大肉,给大黄狗腻歪得实在受不了了。

一有机会就去院里抱着雪堆猛舔:

可算是喝着两口稀的了。

人类更是逃不过这一劫。

平时吃饭聚会散烟最勤的东北人,开化前后也换成散健胃消食片了。

凌晨四点起来吃冰棍、晚上九点造全猪宴,这都属于是常规操作。

一天到晚给家里小伙子撑得正襟危坐,生怕一摊着立刻积食了。

看着如此热火朝天的开化场面,全国各地的其他网友是瞪着眼干着急。

有朋友人在广州,嘴已经打车到黑龙江了:

听说随便进谁家都能对付两口?

我不是图吃,主要是感受一下开化的氛围。

还有网友震惊于巨大的冻货量级,开始畅想以东北为原型的末日生活:

如果哪天末日来临,那东北就是中国最后的堡垒。

外面陨石砸地球了,东北这猪肉炖粉条刚下锅炖上。

但是,在一片羡慕声之中,也有外地的网友诚心实意发问:

既然每年都吃不完,为啥还冻这么多?

去年提前开化,搞得东北人措手不及。而今年开化来得可以说是准时准点,结果还是把东北人给突袭成功了。

为啥开化这事儿,老能把东北人搞成这么狼狈?

东北人被“大方”支配的一生

众所周知,东北的冬天不仅极为寒冷,还极为漫长。

辽宁省平均11月初气温就会来到零下,吉林和黑龙江的冬天更是从10月就开始,到次年4月左右才会结束,冬季时间平均可以达到5到7个月。

东北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只有-18℃左右。

由于这样的气候特点,在物流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货物在冰天雪地中难以运输。

这让东北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是根本吃不到新鲜绿叶蔬菜的。

再加上冬季寒冷不宜出行,我的一位东北朋友曾给我描述她初中放学,公交站距离家门几百米,半路一定要进小区门口的商店缓一缓,积蓄热量,再继续走回家。

这种种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东北人在最后一次秋收之后,要囤积6个月左右的各类食品才能有底气迎接冬天。

不多囤点,真不行。

即使如今东北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售卖,可吃冻菜已然成为一种饮食习惯,土豆干和豆角干的滋味,已经和年味一起印在了每个老东北人心里。

等到开化雪消失的时候,那些肉肉菜菜就跟来捉拿哪吒的天兵天将似的都现出原形。

直接把一家人给降住了。

有朋友该问了:既然不能不囤货,那少囤一点总可以吧?

还真难。

除冬天之外,东北的另三个季节,都非常美丽宜居,而且适合作物生长。

去年“各省农业大摸底”的时候就有网友发现,东北的土地和农业,不光是蔬菜粮食等“基础功课”做得好,还老能搞出一堆“外来物种”。

有一种啥都能养活的“亲妈感”。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黑钙土,肥沃,而且有机质含量高。

雨热同期的夏季和寒冷漫长的冬季,既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旺盛期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也使病虫害虫卵难以越冬。

看看这一骑绝尘的粮食产量就能明白了:

东北三省作为农业大省,常年霸榜在中国粮食产量前十名的位置。

不光粮食产粮十分”大方“,肥沃的土壤和山地,也让东北菌类和药草的出货量达到了让云南人都蠢蠢欲动的级别。

当地网友介绍,在吃菌子的热潮普及全国之前,因为采蘑菇的季节和秋收的时间刚好冲突。

东北漫山遍野的松茸和灵芝,到了季节根本没人捡。

在影视作品和养生栏目里“延年益寿”“救死扶伤”的人参,珍贵吧?

到了辽宁山里,混得跟野草似的。

据抱团去当地挖参的朋友描述,人参的数量多到跟玩盲盒一样,走在山里一个不小心,就要踩中好几根参花。

随便挖几根,就能卖出几百甚至上千的价格。

在广袤丰沃的黑土地上长大的东北人,一生最重要的准则就是四个字:

大大方方。

前几年,有第一次到南方菜场买菜的东北人,看到菜场买一个土豆还能给切丝,大为破防。

在东北,土豆是论麻袋买的,大葱是论捆买的。

在东北菜市场说出“要两根葱”,老板娘会先瞟你一眼,再从一大捆里扯出三根又绿又壮的塞你手上。

最后挥挥手,赶走这个“抠抠搜搜”的小伙。

丰富的物产,也造就了与其他地区天差地别的“东北币”汇率。某著名探店博主去沈阳吃饭,

点了10个荤素菜、主食、发糕外加4瓶饮料,花36块钱。

网友评论:“这价钱不把桌子擦了都不好意思走。”

来自北京的网友更是锐评价,四瓶饮料的总价在北京买瓶北冰洋还得再补一毛。

而如果不小心点到东北菜单上的价格两位数的菜。

你就得立刻摇人了。

吉林的网友在餐厅点到3斤多的炖鲢鱼外加白送的炖豆腐,两只手捧不住的饭盆,一共就28块钱。

俩小伙子吃了一晚上,菜就受了点皮外伤。

拿筷子扒拉两下,能跟刚上来时候一模一样。

大大方方的东北,时刻诠释着“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开化,解冻了多少东北E人?

就像东北人永远不会明白南方冬天的屋里到底有多冷,南方人也永远不会明白,东北的冬天多么的漫长和无聊。

搞个户外?回来能把鼻子冻掉。

冰雪大世界?六岁就去腻了。

就算你是北极熊体质,也很难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找到朋友搞citywalk。

所以,“猫冬”成了东北人对冬天的常规对待方式。

但“猫冬”,可从来不代表东北人惯着冬天。

聚餐、二人转、扭秧歌、东北小品还有红绿撞色大花袄……只要是能给纯白色的天地之间增加一些颜色和欢笑的事情,东北人最先发明、最先干。

出自寒冷,也对抗寒冷,这是东北人和漫长冬天的共处方式。

然而,在东北的所有防寒特产里面最有用的一款,还得是东北人自己

俗话说东北没有i人,因为i人都已经在饭桌和出租车上经淘汰没了。

无论在餐桌上还是生活里,东北人的待客之道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半扇排骨拎走。

甭管你是街头问路、打车相遇还是店里买东西,也甭管之前认识不认识。

只要跟东北人打过照面,那就是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热热闹闹的东北人,在冬天整个就是一人形火炉。

一旦把具有这种特点的东北人聚集在同一张饭桌上,那简直是放虎归了山。

找个节日喊一帮朋友在家,做一大桌子菜把他们一个个喂饱了,那才是东北人最纯正的冬日享受。

一桌饭菜、几瓶好酒,就唠吧,就吃吧。

又能解决开化的货,还找上了免费听众。

唠着唠着,窗外积了一整个冬天的雪就化了。

开化,在东北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也意味着今年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在院子里里外外奔波、家家户户串门的东北人,虽然嘴上抱怨个不停。

但虎虎生风的动作,却既像庆祝又像筹备。热热闹闹的开化,又怎么不算一场盛宴呢?所以,开化也好、别的时节也罢。

热情又闲不住的东北人,其实就是想找一个又一个的理由约上朋友们一起聚聚,顺便狠狠造一顿大饭。

毕竟,心热一点,就不显得天那么冷了。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

点击关注,阅读更多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面对美国“台湾地位未定论”,郑丽文重磅发声,赵少康表态不一般

面对美国“台湾地位未定论”,郑丽文重磅发声,赵少康表态不一般

DS北风
2025-09-18 17:47:04
2025,女优行业新潮流下,谁能乘风破浪成一线宠儿

2025,女优行业新潮流下,谁能乘风破浪成一线宠儿

素然追光
2025-09-19 03:45:03
北大“韦神”换新发型,照片曝光后,网友:不想有这种儿子!

北大“韦神”换新发型,照片曝光后,网友:不想有这种儿子!

观察鉴娱
2025-09-19 09:14:54
算盘落空!张维伊一家算计董璇让出财政大权,网友一语道破内情

算盘落空!张维伊一家算计董璇让出财政大权,网友一语道破内情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09-20 01:23:53
中国的“第一仗”,可能要在黄岩岛打响了!

中国的“第一仗”,可能要在黄岩岛打响了!

荆楚寰宇文枢
2025-09-19 19:18:52
山东男子当街将70岁老母双腿打断,得知真相后,众人都说老母该死

山东男子当街将70岁老母双腿打断,得知真相后,众人都说老母该死

神奇的锤子
2024-09-02 16:01:35
东京田径世锦赛最新奖牌榜:美国单日3金2银,中国20日冲2金

东京田径世锦赛最新奖牌榜:美国单日3金2银,中国20日冲2金

墨史轩
2025-09-20 00:30:38
董军发统一强音,不到24小时,美媒放出消息,特朗普叫停对台军援

董军发统一强音,不到24小时,美媒放出消息,特朗普叫停对台军援

大白话瞰世界
2025-09-19 15:07:21
普京:俄军前线作战人数 超70万

普京:俄军前线作战人数 超70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6:31:48
中方担心的发生了,300辆列车滞留边境,白俄增兵,中欧班列已断

中方担心的发生了,300辆列车滞留边境,白俄增兵,中欧班列已断

壹知眠羊
2025-09-16 19:30:06
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原副总经理王辉扬被开除党籍

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原副总经理王辉扬被开除党籍

界面新闻
2025-09-19 10:01:45
太心疼!上海籍运动员遭疯狂网暴,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竞技场不是暴力场

太心疼!上海籍运动员遭疯狂网暴,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竞技场不是暴力场

新民晚报
2025-09-18 21:10:48
男篮目前具有世界级只有两名,准世界级有三名

男篮目前具有世界级只有两名,准世界级有三名

大眼瞄世界
2025-09-19 23:21:56
国际足联公布最新国家队排名:西班牙男足时隔11年重返世界第一

国际足联公布最新国家队排名:西班牙男足时隔11年重返世界第一

极目新闻
2025-09-18 17:49:21
小米粥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发现:常吃小米粥,身体或有4改善

小米粥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发现:常吃小米粥,身体或有4改善

素衣读史
2025-09-19 16:29:34
中欧班列因欧盟边境关闭而停运,王毅专机抵达,形势异常紧张。

中欧班列因欧盟边境关闭而停运,王毅专机抵达,形势异常紧张。

仙味少女心
2025-09-19 02:35:10
已成主力!罗马诺:曼联认为霍伊伦将被买断,5000万几乎确保进账

已成主力!罗马诺:曼联认为霍伊伦将被买断,5000万几乎确保进账

直播吧
2025-09-19 19:04:02
北京市唯一千亩梯田景观200余亩农田已被认领

北京市唯一千亩梯田景观200余亩农田已被认领

新京报
2025-09-18 13:36:39
不装了,荷兰就光刻机对中国亮明态度,日媒:我们“上当”了

不装了,荷兰就光刻机对中国亮明态度,日媒:我们“上当”了

甜柠聊史
2025-09-19 08:07:04
谁能认出这是全红婵?长相+身材都变了,网友: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谁能认出这是全红婵?长相+身材都变了,网友: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念洲
2025-09-17 06:56:45
2025-09-20 05:16:49
果壳 incentive-icons
果壳
科技有意思
26555文章数 41489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教育
旅游
时尚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每年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新规出台

教育要闻

TTS新传论文带读:气候传播?南方转向?这俩可以合在一起说嘛?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卡其裤+蓝衬衫,简单高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