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止痒汤,湿疹痒、疮疡痒、阴部瘙痒……不管是哪种痒,此方都有效
苦参止痒汤方源:本方最早记载于作者所编写的《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原名花椒煎剂。亦载于《临床中药学解悟》《中药谚语集成》《中医食疗学》和《食饮秘典·为您解困惑》。
组成:苦参、百部、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30g,花椒20g,芒硝50g,樟脑10g,冰片2g。
功效:杀虫止痒,软化皮肤。
主治:多种皮肤瘙痒,如湿疹、湿毒、疮疡等所致的皮肤瘙痒。
方解:本方组方以燥湿、杀虫、止痒为原则。方中苦参清热燥湿力强,止痒作用好,为治疗各类皮肤疾病的要药;地肤子、白鲜皮祛湿止痒;花椒、蛇床子、百部杀虫,均善治皮肤多种寄生虫,如疥虫、滴虫;芒硝软化皮肤;樟脑、冰片有透皮作用,以利于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止痒之目的。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祛湿,杀虫止痒之功。
用法:煎水外洗、外泡、外敷。
使用注意:禁内服。若皮肤破损者不宜应用。
加减法:还可以加苦楝皮,黄柏。
小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表里相贯,脏腑相通,气血周流全身,而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亦能达到治疗作用。本方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而总结的一首外用方,以止痒为治疗大法。一般病人用药2次即能见到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阴道滴虫的治疗效果最好。有人认为阴道滴虫的治疗比较棘手,但应用此方后,一般当天瘙痒就能缓解。全身瘙痒,亦可以水煎外洗。
(1) 关于止痒用药:从应用药物止痒的途径来说,内服用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外用也同样具有疗效。在选用药物时,根据病情的寒热属性,导致瘙痒的原因,如湿、风、毒、虫等因素来选用药物,治疗就能达到有的放矢。
(2) 关于透皮特点: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亦是天然的半透膜,有分泌、排泄、吸收的作用。利用药物浸泡、热敷,可以使药物直接通过皮肤吸收,快速到达病变部位,提高疗效。樟脑能够促使药物进入体内,作用很好。但从药性来说,作用更好的应是麝香,然而,麝香货源稀少,价格高昂,所以,多用樟脑、冰片。
(3) 关于杀虫:中医所说的虫,并非单指肠道寄生虫,还包括多种人体寄生虫、真菌、霉菌等。根据情况,在治疗方法上可以内服或外用。若肠道寄生虫,如蛔虫多采用内服之品。若皮肤寄生虫,如疥虫、阴道滴虫,则外用为佳。对现代医学所说的真菌、霉菌感染,中药外用亦有良好的止痒作用。作者体验,外用以苦参作用最好、最安全。若湿重可以加用祛湿药物,如椿皮、枯矾。若虫证明显,可以加用杀虫之药,如苦楝皮、川楝子等。
病案举例:
某,女,50岁。患者因胆囊炎住院手术治疗一星期后,突然外阴瘙痒难忍,搔抓,整夜不能入睡,经诊治为阴道滴虫。患者连续7天不能入睡,甚是痛苦,乃求治于我,于是书以上方3剂,嘱其煎水后坐浴,当夜坐浴1次后外阴即不痒,第2日坐浴后即无任何不适,患者因觉已不瘙痒,即停药,为巩固疗效,嘱其将3剂药物用完。
对现行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中记载的药物进行了逐味的详尽解读,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分歧意见和看法,阐述了作者的见解,并有独到之处,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书籍。《方药传心录》近30张处方,均是作者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方药,并结合临证经验进行总结。这些处方的实用性较强,不仅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研读,更为患者的自我调养提供借鉴。
特别提醒:本文原创作者王绪前,所涉及之处方用药,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