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唯一担任过外交部长的将军大使,官至副总理,曾为中日建交立功劳

0
分享至

一、从军医到战将:左手拿手术刀,右手握指挥刀

1931 年的宁都暴动,让 21 岁的山西小伙姬鹏飞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跨界 —— 从国民党陆军医院的医学生,摇身一变成了红军的军医。这位后来被战友称为 "吉大胆" 的年轻人,在长征路上创下过三天三夜不下火线的纪录,用一把手术刀从死神手里抢回 200 多条命。

但这位 "战地华佗" 心里始终藏着个军人梦。1941 年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医处长的姬鹏飞直接冲进军部:"叶军长,我要带兵打仗!" 军长叶挺打量着这位缠着绷带的伤员:"你小子伤刚好就不安分?"

结果三个月后,姬鹏飞就带着新组建的独立团在汝南战役中打出了名堂。淮海战役时,他指挥的部队像钢钉一样钉在碾庄圩,把黄百韬兵团的退路死死封住。

"战场上的姬鹏飞像头猛虎,可下了战场却爱给战士们讲三国故事。" 老战友回忆,这位将军打仗时总带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孙子兵法》的批注。1949 年渡江战役前,他在长江边对着地图比划:"当年曹操 83 万人马都没打过长江,咱们 60 万就能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去!"

二、将军大使:外交界的 "救火队长"

1950 年的中南海,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里,39 岁的姬鹏飞正坐立不安。"老姬啊,组织上决定调你去当外交官。" 周总理的话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差点跳起来:"总理,我一个大老粗,哪懂外交那套弯弯绕?"

没想到第二天,粟裕大将的电话就追来了:"老姬啊,你当年在战场上能把伤员从鬼门关拉回来,现在去外交场也能把敌人变成朋友嘛!" 就这样,这位带着军功章的将军,穿着笔挺的西装出现在了东柏林。

在驻东德大使任上,姬鹏飞的 "土办法" 让西方外交官大开眼界。他用汾酒换情报,带着京剧团慰问工人,甚至在国宴上教德国总理用筷子。1953 年,当他离任时,德国总统亲自授予他 "卡尔・马克思勋章",颁奖词写着:"这位来自东方的将军,用他的智慧和热情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三、中美交锋:用地图 "击沉" 航空母舰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入关键阶段。作为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被委以重任。在与美国国务卿罗杰斯的谈判桌上,这位将军出身的外交官尽显锋芒。

"你们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现实是国民党还在那里。" 罗杰斯的话刚落音,姬鹏飞突然掏出一张地图:"国务卿先生,您看这台湾岛像不像我们中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贵国还没建国呢!" 一席话让美方代表面面相觑。

在《上海公报》的起草过程中,姬鹏飞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毫不让步。当美方提出 "台湾地位未定论" 时,他拍着桌子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这个底线我们绝不让步!" 最终,公报中写入了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四、中日建交:"添麻烦" 背后的外交博弈

(一)田中访华:破冰之旅的暗流涌动

1972 年 9 月 25 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踏上北京机场的红地毯。这位带着 "中日友好" 使命的首相不会想到,一场措辞风波正等着他。

在人民大会堂的欢迎宴会上,田中一句 "过去的战争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 让气氛瞬间凝固。周恩来总理当场质问:"用 ' 添麻烦 ' 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如何向中国人民交代?" 宴会结束后,姬鹏飞奉命紧急约见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一场艰苦的谈判拉开帷幕。

(二)文字游戏:外交官的 "语言攻坚战"

"麻烦" 这个词在日语里有 "困扰" 的意思,但中文语境中更接近 "添乱"。姬鹏飞拿着中日词典逐条比对:"田中首相的道歉诚意,就体现在这两个字上。" 谈判桌上,双方为了 "反省" 与 "道歉" 的用词反复拉锯。

"我们可以接受 ' 深刻反省 ',但 ' 谢罪 ' 绝不能用。" 大平正芳的表态让谈判陷入僵局。姬鹏飞突然想起日本战国时代的典故:"当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德川家康用 ' 反省 ' 来结束战争,贵国现在难道连这点勇气都没有?" 这句话让日方代表沉默良久。

(三)破局之道:深夜里的 "外交突围"

9 月 28 日深夜,钓鱼台国宾馆的会议室里,姬鹏飞与大平正芳展开第 12 轮谈判。"我们可以接受 ' 痛感责任 ',但必须写入 ' 深刻反省 '。" 姬鹏飞的坚持终于让日方让步。

凌晨三点,双方就 "添麻烦" 的表述达成共识:日本方面 "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四)历史性时刻:用钢笔 "签署" 和平

1972 年 9 月 29 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姬鹏飞与大平正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当田中角荣首相用中国特制的 "中华牌" 钢笔签字时,姬鹏飞笑着说:"这支笔可是当年我们八路军缴获的战利品,今天用来写和平,也算物尽其用。"

五、外交余晖:从港澳回归到人生谢幕

1982 年,72 岁的姬鹏飞出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他延续了一贯的强硬风格。当撒切尔夫人提到 "三个条约有效论" 时,这位老将军直言:"主权问题没有谈判的余地,香港必须回归!"

1997 年香港回归前夕,姬鹏飞坐在轮椅上参加了基本法颁布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这位见证了新中国外交风云的老人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的一生,就是为国家做了该做的事。"

2000 年 2 月 10 日,姬鹏飞与世长辞。在送别仪式上,一张特殊的挽联格外醒目:"将军卸甲不卸志,外交战场立新功。" 这位从硝烟中走来的外交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六、传奇背后:被误解的 "放弃赔偿" 真相

关于《中日联合声明》中的 "放弃战争赔偿" 条款,姬鹏飞曾在回忆录中解释:"我们不是不要赔偿,而是为了中日友好大局,暂时搁置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对日本的索赔权利,而是将其转化为《波茨坦公告》框架下的国际法义务。

在姬鹏飞看来,中日友好的基础在于日本正视历史。他晚年多次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这种辩证的历史观,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结语:将军外交家的永恒遗产

姬鹏飞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一个缩影。从战场到外交场,他用军人的果敢和外交家的智慧,为新中国打开了国际舞台的大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外交,从来不是妥协与退让,而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智慧博弈。

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我这一辈子,打仗时没怕过敌人,搞外交时也没怂过对手。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战场。" 这种家国情怀,正是当代中国外交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谈史论天地 incentive-icons
谈史论天地
擅长古代近代史的研究
7271文章数 18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