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快速建设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周桐宇在调研中获取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库累计收录了11.6亿自然人的征信信息,然而,个人征信修复体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仅有针对失信主体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修复的相关规定,针对个人征信修复仍缺乏细则。这一问题引起了她的关注。
“目前,有大量因临时、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历史逾期的消费者,在不良信息保存记录的5年内难以重新获得优质的信贷供给。”周桐宇告诉记者,近年来,征信投诉呈现井喷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历史、短期的逾期征信记录上。
除此之外,她还注意到,历史短期违约问题影响的群体中,需要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的年轻、薄弱群体占比较高。周桐宇向记者提供了一组调研数据:“以重庆辖区某代表性消金机构为例,接收到的投诉客户其中20-35岁的投诉群体占比达到52%,个体经营者、蓝领、普通上班族占比高达95%。”
周桐宇表示,个人征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尚未有个人征信修复细则出台。一些不法分子开始钻监管漏洞,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反催收、铲单”等名义,损害消费者财产安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出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构建统一的信用修复制度。为切实解决年轻、薄弱群体因历史短期违约记录导致借贷难的问题,周桐宇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有关部门可以重新审视不良征信的记录年限,针对违约行为终止且已经按时履约的群体适度放宽。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群体,允许申请缩短不良征信记录的年限。比如当用户正常履约还款超过半年的,允许申请取消2年以前的历史逾期违约信息,从而有机会重新获得低利率的优质信贷供给,更好获得生活保障。
二是我国以提振内需、促进消费为重点任务,不少群体可能产生临时的资金周转问题,可以出台征信报送口径放宽的阶段性政策,针对小额、短期的非恶意逾期违约行为予以豁免。
最后,周桐宇认为,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大信用修复黑灰产的打击力度,同时推动完善出台个人征信修复的法规细则。针对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以付费服务、代理维权、虚假培训为手段的黑灰产,应严厉打击处罚。在研究出台个人征信修复法规细则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银行、消金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开展试点,推出线上、规范、便捷的个人征信修复产品入口,帮助消费者提升修复效率及效果。借助规范化、体系化的行业监管及试点开展,全面挤压黑灰产的生存空间。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杨洁 曹博文
编辑 |顾莹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