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心性思想,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其前后差异之大,宛如河流时而平静流淌,时而波涛汹涌。这一心性思想,犹如一股深邃的力量,深刻地渗透并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土壤,使其绽放出独特的花朵。如何看待印度佛教心性思想与中国佛教心性论本土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回溯,更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罔顾历史事实,以免得出违背客观历史的结论。
印度佛教对“心”的本性的探索,犹如一场心灵的旅行,从心性本净的纯净之地,历经杂染并陈(阿赖耶识)的复杂迷雾,其本性究竟是净还是不尽?这一谜题引发了印度部派佛教的深刻思考,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心性本净,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另一种则坚持心性本不净,犹如尘埃蒙蔽了心灵的明镜。这两种价值判断,如同两股强大的洪流,冲刷着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堤岸。
原始佛教以心性论为本体,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宏伟观点,这一观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众生成佛的道路,给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心。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大乘佛教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与中国固有的“心”“性”观念相融合,孕育出了禅宗、天台宗和贤首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心性问题,这一核心议题,自然成为了中国佛教关注的焦点和争论的热点,推动了中国佛教的转折式发展。
在大乘佛教出现之前,佛教中已有“心性清净”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犹如一颗种子,为大乘如来藏思想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在早期佛教中,并非所有修行者都被认为能成佛,《传说长阿含经》等经典中的描述,更多地是强调心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并未触及心的本性。直到《增一阿含经》等较晚的经典中,才开始涉及“心”的本性,虽然并未明确说一切众生的心性是清净的,但这已经为后来的心性探讨埋下了伏笔。
大乘如来藏学说,则将人性视为本净、本寂,且本来具有明觉之性,这一“本觉”的心性,成为了解脱成佛的基石。如来藏,这一神秘而深邃的概念,被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它揭示了众生与佛之间平等的本性,赋予了众生成佛的势能。中国佛教在此基础上,将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以“心体”为基点,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性本体论体系。
这一心性本体论,与印度佛教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观念截然不同。它赋予了心性本体实体化的倾向,将其视为确定的、真实的存在。心性论,作为哲学研究佛学的核心议题,不仅体现了佛教哲学与其他哲学体系的区别,更是与西方哲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心性本净与本不尽的争论,如同心灵的战场,而《诚实论》等著作的出现,则为这一争论提供了圆融的解释,使得心性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流淌、升华。
责任编辑:文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