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国补”就像给电动自行车打了一针强心剂,振奋着行业和商家,刺激着终端消费。大多厂家和商家协力摩拳擦掌要大干一番,下定决心要抓住这次促进销量的大好机会。
同时也不乏部分商家持消极态度,原因多样。 有商家坦言:“大品牌大商家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热乎。”
于是,市场上再次上演“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景象。
二
首先你可以理解为,以旧换新“国补”并不是一项普惠政策,而是对规模、资质、产品及服务能力的一种洗牌。对企业如此,对经销商群体也一样。
小商户普遍实力较弱,缺少足够资金和优质团队,比如夫妻老婆店、沿街老店、乡镇小店等,往往达不到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门店的生存能力就会被再度压缩。要想生存, 只能另辟蹊径, 不再 指望政策倾斜带来的助力。
但即便是入围的商家在获得“国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扰。首先,商家在交易的过程中要替消费用户垫付相应的补贴资金,这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交易量越大,相应的资金成本也就越大。
其次,由于获取补贴需要相应的材料符合政策的规范,而这部分工作均由商家自身来完成,这也使得商家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等大幅增加。另有其他的环节还给商家带来了相关费用支出。
三
目前,“国补”政策的实施,属于中央出钱,地方负责制定政策细则落地实施,监管钱的流向。哪些商家能参与,具体的审批资格权在各地商务部门手中。他们基于最为基础的税收、财务,以及中央财政资金的管理等原则,肯定会设置门槛和细则要素。所以,不可能出现所有经销商都能参与国补政策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政策的继续执行,补贴资金的兑付周期也在加快、经销商的政策承接门槛也在降低。 很多商家只要申请就能参与。
即使这样,但仍有一批缺乏硬性条件的商家无法参与进来,对他们来说,“国补”就是“渡劫”。相对参与者,他们就像掉进了冰窟窿。
对他们来说,在这场冰与火的淬炼中,自救“渡劫”的终极答案,唯有“适者生存”。
四
常言道:不进则退。“国补”一定意义上对商户而言,就像 一场末尾淘汰赛。只有活下来的,才能等到风来。 我们可以说,2025年又是一个深度洗牌年。因为前有参与不了的“国补”活动,后有新国标的正式实施。“国补”和“新国标”都是筛子,只有留下来的才能继续吃到新的红利。
据悉,2025年国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