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照亮时代的天空。杨匏安,这位从广东香山县北山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社区)走出的革命先驱,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忠诚与担当,彰显着信仰的力量。而在他的背后,是一位伟大母亲的默默支持和奋力托举。
1896年11月,杨匏安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父亲杨富祥靠贩卖茶叶、瓷器艰难维持生计;母亲陈智出身于华侨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擅长女工,性格刚强。她饱读诗书,尤其爱好诗词书法,左右手都能潇洒自如地写出一手好字,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陈智一生育有九个子女,唯一幸存的就是杨匏安,因此,她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在杨匏安还在幼年时,父亲不幸病逝,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陈智肩上。一台缝纫机,成为她赖以谋生的重要工具。靠着这台缝纫机,她日夜赶工,用针线活撑起了整个家。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但陈智独立不屈,一身傲骨,再苦再累她都咬牙坚持,从不愿接受娘家带有怜悯意味的施舍。旧社会以强凌弱、富人欺压穷人的现象,在杨匏安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世道不满的种子。
陈智将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在了小匏安身上。尽管生活无比艰辛,她却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她亲自教授儿子诗词歌赋,给了他最好的文学启蒙,还送他前往恭都学堂、广东高等学堂附中学习。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甚至不惜卖掉了家中仅有的几亩田地,艰难地支撑着匏安完成了中学学业。在良师引导下,杨匏安不但文史之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张之洞洋务派,康、梁改良派和他的同乡孙中山民主革命、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派等各种社会新思潮。陈智教导儿子要牢记杨家祖训:忠、孝、廉、节。在母亲的悉心调教和熏陶下,自幼便聪明伶俐的小匏安,勤奋好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少年时“谬以诗文词见称朋旧”,被誉为“神童”。他对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民族英雄非常敬仰,常常吟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诗句,这些英雄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气节在他的心灵深处牢牢扎下了根。
1912年,16岁的杨匏安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回到恭都小学任教。然而,两年后,他因举报校长贪污,被诬陷入狱。母亲陈智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竭尽全力为儿子洗刷冤屈,最终使他得以出狱。这件事也让年轻的匏安看透了社会的黑暗。
陈智深知儿子刚正不阿的性格,担心他再次遭人陷害,便狠心变卖了自己陪嫁的金银首饰,筹集了一笔费用,让匏安跟随堂叔杨章甫等华侨商人东渡日本横滨半工半读。1915年,19岁的杨匏安怀揣“求外国高深之学术,促进本国之文明”的宏伟理想,在日本开始了艰难的游学生涯。在生活极其困顿的情况下,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美学等领域的书籍,以及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他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鼎力支持。
1916年,杨匏安奉母命回国与邻村姑娘吴佩琪结婚。1917年,杨匏安到澳门担任家庭教师。这一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如同一束强光,加深了他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入住杨家祠。此后,他一边在时敏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为报刊撰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风起云涌。杨匏安深受鼓舞,他以笔为武器,通过译著广泛传播新文化,努力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同时,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全面、系统地推介社会主义学说,播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火种。其中,《马克思主义(一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在这篇文章中,他敏锐地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杨匏安完成了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1年5月,在谭平山的介绍下,25岁的杨匏安加入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创党初期全国53名党员之一。
作为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一说科学的社会主义)》系列文章,与李大钊在北方形成了“北李南杨”的呼应之势。即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依然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光明的道路。”他的理论贡献与人格力量,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真理高于生命”的典范。
杨匏安投身革命道路,母亲陈智的影响至关重要。她坚信儿子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始终给予全力支持与帮助,即使在革命遭受挫折的至暗时刻,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成了儿子最坚强的后盾。无论在广州还是上海,她都充分利用自己年老不易引人注意的优势,积极接待和掩护众多革命同志,因此被誉为“革命母亲”。杨匏安多次被捕,陈智深知革命的艰险。1931年,杨匏安为了革命事业第三次被捕入狱时,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焦虑不安的她隐隐感到儿子生还的希望渺茫。当接到儿子从狱中传出的纸条,上面写着“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不可接受他人钱物”等叮嘱时,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1931年8月4日,蒋介石下达枪杀密令,杨匏安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英勇就义,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杨匏安牺牲后,亲人连他的尸骨都未找到,真是让人痛彻心扉!
在儿子遇难后,陈智强忍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从上海辗转逃回广州,更加坚定地投身革命,继续着儿子未竟的事业。“公忠不可忘”,这是儿子一生坚守的信仰,她铭记于心,并将其化作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在艰难岁月里,她和儿媳一起含辛茹苦,将孙子孙女抚养成人,后来又将他们逐一送入革命队伍,让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1941年,她于贫病交加中在香港去世。周恩来称赞她“支持杨匏安搞革命,又支持后辈参加革命,为党做了许多工作”,这简短朴实的话语,是对她无私奉献的崇高赞誉。
这深沉如山的母爱,似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前行的道路,成就儿子精神的永恒!
作者简介
崔 云(真实姓名:崔云香):湖北钟祥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社会工作师。有着近10年的文化从业经历及20余年的社团工作经历,先后创办了两家社会组织,现任珠海市关爱协会会长。
从事文学创作近40载,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数百篇,有多篇散文及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及被收藏。主编过多部报告文学集,出版有《亲亲宝贝》《云儿飘飘》《陌上花开》《云淡风清》《云水禅心》《重逢》《青灯集》七部散文、随笔集。散文集《重逢》曾荣获珠海市第四届“苏曼殊文学奖”。散文作品《绽放》在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2024年第一季度网络排行榜中,荣获“十佳作品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