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促进会、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的“哪吒:天津•中国·世界——哪吒的文化赋能和当代意义”的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举行。
为围绕打造津派文化品牌,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天津市文联和天津文化艺术商会邀请天津文化学者和相关领域专家,涉及天津地方史专家、哪吒研究专家、艺术设计家、作家、文艺评论家、人工智能专家、动漫专家、电影及影像制作专家,等等多领域专家,结合《哪吒2》电影的热映,聚焦“创新文化发展形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举办了专题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哪吒的文化赋能和当代意义,助力提炼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标志性符号,塑造新时代良好的天津城市形象。
这次会议的探讨包括五大主题:河海文化探源解读、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津派文化精神、产业赋能创新矩阵、非遗活态传承与数字文旅融合等。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张建鹏
研讨会上,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张建鹏讲话,他强调哪吒影视掀起持续的热潮,借助这个热点,我们应顺势推出并增强与哪吒元素相关的城市文化宣传,以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开拓历史文化名城潜藏着的巨大影响力。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入挖掘哪吒文化的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书写天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精彩答卷,让海河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全球文化交流的浪潮中激荡起更加壮阔的文明波澜。
天津史专家谭汝为、南开大学教授侯杰、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任吉东、著名作家李治邦、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会长、著名画家学者李毅峰、雕塑家李军、空间文化与艺术研究专家高迎进、南开大学教授陈鹏、天津科技大学李岩等十余位专家教授围绕“哪吒的文化赋能和当代意义”之主题,在地方史、非遗传承、城市规划、电影美学、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不同的维度发出了天津声音,解读河海文化的多元融合,丰富和延展了河海文化的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地方研究会顾问谭汝为
谭汝为:哪吒的文化赋能,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地方文化实践,通过民间传说,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意义空间,通过艺术再造,使传统符号适配现代审美,通过学术与大众的共谋,构建可延续的集体记忆,以神话为媒介,将历史碎片重组成身份拼图,赋能现代意义的“河海津韵”。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会长、天津史专家侯杰
侯杰、李净昉:《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业已形成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也引发很多思考。首先,哪吒的形成和传播,经历了从世界到中国,再由中国到世界的过程。在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天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这里有很多与哪吒相关的故事、传说,在文化艺术作品、近代报刊、今人著述中都有所体现,成为天津人、天津文化的重要元素。哪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各地文化之中,需要共同传承,要建立联盟,共同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神圣使命。面对这波冲天流量,天津文化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从历史、文学、艺术、新闻传播、人工智能等不同的专业角度,及非遗传承、书法绘画、景观设计、电影电视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不同的维度发出天津声音,助力天津文化发展,树立天津城市形象。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天津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史专家任吉东
任吉东:天津河海文化内涵丰富、类别多样,而且底色深厚、多元融合,既有纵向的深度,也有横向的广度。正是这种深度与广度孕育了如精卫与哪吒等诸多文化符号,丰富和延展了河海文化的内容。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书记、文旅部优秀专家、著名作家李治邦
李治邦:哪吒,孝顺父母,深得老百姓的喜欢,童趣感很强。他的天真可爱在闹海中有所表现,但表现得不是特别充分。应该由我们天津的哪吒,融入闹海中。前世的哪吒赢得了陈塘庄老百姓的欢迎。因为他长得特别可爱。另外,杨柳青年画中的胖娃娃抱金鱼的形象就来自于哪吒。说明天津人勾画出来哪吒的形象,创造出来哪吒的形象,所以有必要还原他的本相。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会长、书画家、文化学者李毅峰
李毅峰从传说附会与地理认同、从“陈塘关”到水陆枢纽、从镇水之神到社区守护者的信仰;再从哪吒形象的民俗艺术性在地化的表达,以及从文化符号到城市IP的现代重构和虚构叙事的文化合法性等五个维度展开分析,阐述了哪吒与天津的关联,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地方文化实践,通过民间传说,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意义空间,通过电影、动漫等多种艺术再造,使传统符号适配现代审美需求,通过学术与大众的共谋,构建可延续的集体记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生存策略——以神话为媒介,将历史碎片重组成身份拼图。电影“哪吒热”不仅是一场文化怀旧,更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精神锚定,尤其在当下倡导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文化背景下,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寓意,在彰显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打造城市文化ip,赋能现代意义的“河海津韵”。
南开大学教授、天津雕塑艺委会常务副主任、著名雕塑家、画家李军
李军:在天津近现代历史中,民俗文化渐行渐盛。天津从明初至清末,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环境造就了海运、漕运的勃兴和发达。坊间大量演绎哪吒闹海的故事,以此寄托民众祈愿求福,护祐苍生平安的心理。由此,哪吒祟拜已然形成。随之,境内出现了各种哪吒形象,营造了多处庙宇和行宫并为其造像,供奉者趋之若鹜。至上世纪末,海河狮子林桥亦有哪吒闹海雕塑。创建新的天津城市形象,需要挖掘其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挖掘探析哪吒形象的源头,重塑天津版哪吒造像,还以极具天津典型特色的城市形象(哪吒符号即为之一)是当务之急。尽管哪吒故事在海内外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大影响和不同的解读,亦不影响“天津哪吒”的再造。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传播学专家陈鹏
陈鹏:《哪吒之魔童降世2》作为中国动画电影新标杆,在艺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层面实现双重突破。影片以138亿元总票房刷新全球动画电影纪录,位列影史第八,其成功印证了"技术硬核+情感软实力"的传播范式。影片突破传统神话框架,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双线叙事,探讨身份认同、代际沟通等现代议题,使古典IP焕发时代生命力。艺术创作上,影片构建了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表达体系。市场表现方面,影片形成社交媒体驱动的口碑传播、情感链接激活的共情传播、协同共振形成的现象级传播,取得了历史突破。影片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激活传统文化当代共鸣以及当方哲学的当代表现,为全球文化传播提供了东方方案——以数字技术活化文明基因,用共情叙事突破文化壁垒,最终实现文化产业升级与文化自信建设的双向赋能。
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讲师李岩
李岩:以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为引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形成可复制的文化赋能模式。哪吒这一承载千年传说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天津的城市记忆,更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超级IP”。哪吒闹海传说于2012年入选天津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价值远不止于历史档案中的文字记录。比如我们可以与天津非遗保护中心合作,率先启动“哪吒文化数字基因库”项目,通过3D扫描、动作捕捉等技术,将河西区非遗传承人表演的哪吒传统戏曲身段、剪纸技艺、泥塑造型转化为数字资产。具体来说,可以利用虚幻引擎等软件重现“哪吒大战龙王”的经典场景,观众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参与剧情互动,在VR交互中观众甚至可以亲手操控混天绫、风火轮。这一项目不仅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更可以通过全球游戏平台Steam上线,吸引了海外用户付费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张伯苓研究会理事、文艺评论家韩鹏
韩鹏:电影《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哪吒文化的关注。哪吒闹海传说在天津流传千年,早已深深融入天津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于2012年被列入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天津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是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更是天津人民开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2021年,我有幸策划出版了“海河西岸记忆丛书”,其中重要一册便是《哪吒闹海古陈塘》,哪吒在天津文化语境中,与天津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面对风浪、勇于拼搏的精神相契合,逐渐成为天津人民精神象征的一部分。天津的哪吒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海河性格”。九河下梢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天津包容的胸怀;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漕运码头的风浪拼搏,到近代工业文明的艰难奋进,哪吒“剔骨还父”的自我革新精神、“混天绫护苍生”的担当精神,都与天津城市的成长紧密相连。我认为,天津各界目前应加快脚步集中力量打造一套可复制的文化赋能范式:学术支撑平台、产业转化链条和国际传播网络。
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副会长、锋尚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影像制作专家杨立峰
杨立峰:当前,哪吒热已成为国内文旅业、文化创意、艺术影视业等领域的醒目现象,如何利用好哪吒这个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文艺符号,成为推动文旅、文创行业发展,繁荣文化的一支力量,是当下从事现代服务业广大人士努力探索的一项工作。我们独辟蹊径,借势树立密切关联形象,打造融合性IP,引发社会关注。主要是将哪吒和“哪吒他爹”——“托塔李掰掰”联合推出,并加重对后者的创作力度,形成天津独特的“李掰掰”形象以及两人“父与子”丰富的情感表达。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城市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迎进
高迎进: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与当代价值观的关系中。电影《哪吒2》在此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一关系存在人、空间、媒介等各领域构成的城市文化机体中,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为今天的城市“文化赋能”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是种子、土壤和气候的系统关系构成的。
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马晓驰
马晓驰:天津哪吒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深刻的精神寓意。从故事溯源来看,它由印度佛教神话引入,历经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沉淀升华,承载着追求正义的精神力量。在与当代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关联上,从早期人们对传统故事的初步认知,到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引发的广泛共鸣。这不仅使哪吒故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创作方向上,内容层面可结合天津历史事件,如天津开埠通商等,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创作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故事;形式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网络互动剧等,拓宽传播渠道,同时融合天津特色艺术形式,如评剧、京东大鼓等,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未来,应持续挖掘哪吒故事的精神内核,通过IP全产业链开发、品牌形象塑造等,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生态。天津哪吒故事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为当代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哪吒研究专家张昊苏
张昊苏:哪吒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有集中书写,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意涵与角色特质。在《西游记》中,哪吒则被简化为天庭战将,更多服务于情节推进。《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通过“割肉剔骨”的悲壮叙事,强化了忠孝伦理与反叛精神的冲突,其形象承载了传统社会对家族伦理的深刻反思。这两部经典文本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当代影视改编提供了多元化的叙事空间。电影《哪吒2》的成功,源于对传统哪吒形象的创造性转化。将哪吒的叛逆精神与现代人的身份焦虑、生存处境相结合,既延续了《封神演义》的核心矛盾,又实现了传统孝道伦理的现代化表达和温和化处理。从改编策略来看,影片在保留传统神话精髓的同时,大胆解构了非黑即白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跳出了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和原著的神话体系。而其中注入新的文化、民俗内涵,则是妥帖且富有新意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代表陈欣怡
陈欣怡:国产电影崛起打破海外动漫长期主导电影市场的局面,提振行业信心,引发社会讨论与学术关注。学者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神话故事”及“陈塘关”“乾坤圈”等元素成为研究热点。哪吒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既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神话叙事为精神内核、历史积淀为传承脉络、民俗实践为生活载体、艺术创作为表达形式,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体系,其保护与研究对理解各地民间信仰及城市化中的文化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平衡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推动哪吒传说从“地方记忆”升华为“文化资源”,推动跨学科跨媒介多重深入融合驱动,实现守正创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为部分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
会议还在挖掘天津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及文旅实践方面提出了许多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建设性意见。比如,规划城市主题文化旅游线路,串联哪吒、妈祖等相关的文化打卡地,建设数字文化金库,成立相关的民间研究机构,探索与四川、河南等地的文旅联动机制,等等,意在落地于现代城市文化建构中的创造性转化,联结天津与世界,打造具有天津辨识度的文化IP,构建从海河文化到全球传播的叙事体系,以数字技术活化文明基因,用共情叙事突破文化壁垒,最终实现文化产业升级与文化自信建设的双向赋能。
研讨会掠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