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未来10年总体规划获批!谁才是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

分享至

最近,国家层面批复了一批重要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这些规划详细界定了城市的性质、核心功能、城镇开发空间以及人口天花板,为我们描绘了这些城市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这些城市,我们称之为“国批”城市,总数超过40座,涵盖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所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佛山、东莞等个别地级市。

那么,在这些城市中,谁的定位最高?谁升级了,谁又降格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谁是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

在这次的总体规划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中心城市大致呈现出一个梯度分级体系,包括“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地区/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等几个层次。

城市定位不再仅仅看GDP,而是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综合能级以及国家战略地位等多个因素。

第一层次,也就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只有5个,与之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对应。这5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天津。它们也是最早获批的5大国家中心城市。

事实上,我国一度有9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但真正拿到正式入场券的,只有北上广津渝这5个城市。其他城市虽然一直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努力,但至今仍未获得正式的“国家中心城市”称号。可见,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只有5座,其中广州是唯一一个非直辖市,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第二层次的城市,以大区或国家战略为定位。但同为大区中心城市,由于前缀不同、地区范围不一,因此也存在差别。

中国共有4大经济分区,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中心城市。比如,在杭州、南京、苏州之于东部地区,武汉、郑州、太原之于中部地区,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于西部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之于东北地区,都是各自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

其中,武汉、沈阳、济南的定位相对特殊。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则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济南则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些定位都相对亮眼。

如果前缀含有“重要的”,说明中心城市不止一家;而如果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则意味着其在地区的引领地位更为突出。

第三层次的城市,则以所在地区、城市群为定位。比如“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等。

我国在4大经济分区之下,还进一步划定了7大地理分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南宁、呼和浩特、贵阳、银川、西宁等城市分别拿下了华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

青岛、大连则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则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城市群方面,宁波、合肥、无锡、常州都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则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佛山、东莞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其GDP已经正式赶超天津,剑指全国第10城。但在定位上,宁波只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无锡、合肥、常州相当。而同为地级市的苏州,却拿下了“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

谁拿下了独一无二的定位?

我国共有40多个“国批”城市,其中包括19个重点城市。这19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0个副省级省会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

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10个副省级省会包括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济南、西安、沈阳、长春和哈尔滨。5个计划单列市则是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和厦门。

在这19个重点城市中,谁的定位最为独特?谁又被赋予了相对特殊的功能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