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再生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废玻璃回收行业在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正加速摆脱“低值化”标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需达到4.5亿吨,废玻璃位列其中。随着回收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完善,预计2023至2027年,中国废玻璃回收量将保持稳定增长,其回收价值亦将同步提升。
一、政策驱动下的规模化扩张
顶层设计引领行业方向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再生资源利用目标,废玻璃作为关键品类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一政策不仅为行业设定了量化指标,更通过“双碳”目标倒逼地方政府与企业优化回收体系。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二手商品回收体系,强化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废玻璃回收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框架。
回收量增长与区域协同并进
根据规划目标,废玻璃回收量需在2025年前与其他再生资源共同实现4.5亿吨的总量突破。为实现这一目标,多地政府加快构建区域协同机制。以武汉为例,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协同,优先保障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的空间需求,为废玻璃回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土地与政策支持。
长效机制保障执行效率
国务院要求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及再生材料推广机制,同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打击低效回收行为。例如,通过“互联网+回收利用”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简化回收流程,并推动再生资源加工产业集聚化发展。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废玻璃回收的市场渗透率与资源转化效率。
二、技术突破重构价值链
回收技术升级打破低值化困局
传统废玻璃回收因分拣成本高、再利用途径有限而被视为低值资源。近年来,中国在玻璃分选、熔炼及深加工领域的技术突破显著提高了废玻璃的附加值。例如,采用智能分拣系统可将杂质分离精度提升至95%以上,而新型熔炼工艺则可降低能耗20%以上,使再生玻璃制品在建筑、光伏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产业链协同提升资源利用率
废玻璃回收与下游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在政策引导下,玻璃制造企业加大再生材料采购比例,部分企业将再生玻璃掺入率提升至30%以上。此外,循环经济园区模式逐步推广,实现了废玻璃回收、加工、制造的一体化布局,减少了物流与生产成本。这种协同效应推动废玻璃回收价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可持续模式
从回收网络建设到再生制品认证,废玻璃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逐渐成型。例如,部分城市试点“碳积分”制度,对使用再生玻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绿色建筑标准明确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这些制度创新不仅提高了市场参与度,还为行业长期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中国废玻璃回收行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迭代的关键期。随着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化以及产业链价值重塑,废玻璃的回收量与附加值将实现双提升,为国家“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战略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废玻璃有望从“低值资源”转型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