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今天我们聊聊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他读过私塾,也受过西式教育;他投身军旅,跟过曹锟,也跟过吴佩孚。
他出身名门,父亲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他富可敌国,故宫的半数顶级书画,都曾是他捐赠的珍藏好货。
青年时期的张伯驹
因为不满军阀阵营里的腐败生活和不良习气,张伯驹选择离开了军界,每天过着写诗作画、看戏唱曲的票友生活。
直到父亲去世后,张伯驹为撑起父亲留下的家业,开始接手盐业银行的生意。不喜欢应酬的他也不得不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生的挚爱——民国才女潘素。潘素是前清宰相潘世恩的后人,从小读书识字,学习琴棋书画。
潘素女士
第一次见到潘素,张伯驹就愣住了,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潘素的美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名媛都不一样。两人一见钟情,怎奈何当时潘素已经被一位国军中将相中了。
情急之下,张伯驹带潘素从上海偷偷返回北京。这一年,张伯驹37岁,潘素20岁。后来,张伯驹给他的前两房太太每人一大笔遣散费,从此只爱夫人潘素一人。
潘素女士书画作品
为了让夫人潘素的艺术水平可以更上一层楼,张伯驹先生还特意请来书画名家,帮她提高书画技巧。由于本身就有书画功底,再加上名师指点,潘素的书画水平进步很快,特别是她的青绿山水,就连很多成名画家都望尘莫及,她还曾几次与张大千联手作画。
至此,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在艺术造诣上有了更多共同语言,经常一起写诗作画,两人的感情也是更上一层楼。
本来二人可以守着庞大的家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张伯驹先生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上也极其简朴,不喜奢华。但是张伯驹先生却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收藏历代名家书画,花钱买文物时往往不惜一掷千金。
为了能够买下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他把家里的大宅子卖了,这座宅子就是当年慈禧太后身边第一红人——李莲英的宅子。
为了防止被称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流失海外,他还多方走动,四处托人拉关系,最终以四万大洋将《平复帖》收入囊中。
1941年,张伯驹先生曾遭人绑架,绑匪索要赎金300万银元。但是,张家因长期购买书画文物,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的现钱,只能靠变卖收藏的书画来筹集资金,张伯驹先生告诉夫人潘素,即使自己死了,也不能卖《平复帖》。就这样,张先生与绑匪僵持了八个月,赎金才从300万降到40万,张家人四处借钱,才将张伯驹先生从绑匪手里赎回来。
但是,谁也没想到,到了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用生命保护的《平复帖》,连同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以及范仲淹的《道服赞》等 8 幅书法收藏,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国家要奖励张伯驹先生 20 万元,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
张伯驹先生曾经对一位朋友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也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千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就不是为了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愿永存吾土,传承有序。”
当然,比国宝更珍贵的其实是张伯驹先生的人品。他曾经还收留过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十年之久。
话说当年袁世凯死后,袁克定瞬间失去了靠山,人见人躲,避之唯恐不及。他的家产也很快被挥霍光了,生活眼看着难以为继。即便如此,袁克定还是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坚决不去伪满洲国做官。张伯驹先生欣赏他的气节,便将他接到家里,好好照顾。这一养就是十年,直到袁克定1955年去世。
捐出国宝之后,张伯驹先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弘扬京剧文化上。他在京剧界的名气,丝毫不亚于收藏界。在他的青年时代,京剧正从成熟走向鼎盛,余叔岩、梅兰芳等名角辈出。那时文人票戏,是极为风雅之事,更是当时社会的潮流风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乡绅地主,无不陶醉其中。而张伯驹先生,就是是文人票友中的顶级玩家。
他与京剧大师余叔岩的友谊更是被传为佳话。余叔岩先生平生只教了孟小冬三出半戏,教了李少春两出戏,但是却教了张伯驹先生四五十出。他也因此成为余派艺术的重要传承人,李少春等人曾经多次向他请教。
到了1957年,张伯驹先生更把所有精力投入戏曲排练中,就像收藏文物一样,同样是如痴如醉。不过,他排练的戏,很快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反对,说他是站在封建王朝的立场,抹黑农民起义。
消息传到陈老总那里,他很不高兴,出于保护张伯驹先生的考虑,他将张伯驹先生安排去了吉林省博物馆,担任吉林省博物馆研究员和副馆长。
好景不长,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了,张先生夫妇俩白天被拉去游街批斗,但晚上回来,两人就偷偷写诗作画,互相鼓励。面对磨难,张伯驹先生坦然自若,只有一次,他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
民国往事
¥16.8
那一天,一群人要把他收藏的一些书画丢到院子里烧掉,张先生跪在火堆旁,不停哀求:“要烧就烧我吧,这可都是国家的宝贝啊,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张先生夫妇俩随后又被发配到吉林舒兰进行劳动改造。但是遭到当地拒收,理由是嫌他们年龄过大,不能劳动。不得已,老两口只好回到北京,窝居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靠亲戚朋友的接济来维持生活。
到了1972年,有君子之交的陈老总也走了。悲痛的张先生要求前去吊唁,但由于身份问题,最终还是被拒绝了。他挥泪写了一副挽联。追悼大会上,主席被挽联的诗词和书法吸引。在得知张先生的近况后,安排张先生到中央文史馆工作,安排夫人潘素到中国画院工作。
张伯驹先生万万没想到,救自己脱离苦海的,还是诗词和书画。他曾经说过:“文物,有钱则可到手;若少眼力,可请人帮忙。而诗文,完全要靠自己。”
1982年2月,张伯驹先生突患感冒住进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里。病房人多吵闹,既不利于休息,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夫人潘素向医院申请,想转到单人间,但被医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几天后,张伯驹先生感冒转成肺炎。于2月26日,驾鹤西去。
我觉得像张伯驹先生这样的无双国士应该被大书特书,从富可敌国到贫无立锥,不变的是那颗赤子之心。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就是因为有像张伯驹先生这样的无双国士用他们的生命在守护着中华文脉。如果您也热爱传统文化,请把这条视频转给更多人,用我们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知道 “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