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1]陈叶烽,杨雯渊,罗干松,等.相对贫困地区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偏好:来自实地实验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4,40(12):128-158.
1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在少子化背景下,家庭在儿童养育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变得尤为突出,“幼有善育”不仅事关每个家庭和个体生存发展的权利,还对于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有重要作用。
2
实验设计与实验实施
1.实验流程与任务结构
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家长和儿童的实验流程安排均包括以下4个实验环节和最后问卷形式的个人信息收集:
前两个环节为家长和儿童基础行为偏好的测度与对家庭成员行为决策的信念导出;
第三个环节是本文核心的主实验任务,家长和儿童在实验的互动环境中依次完成决策任务;
第四个环节是第三个环节中实验任务的延伸,任务内容与第三个实验环节相同,但信息条件发生改变,以探讨信息提供作为低成本政策干预的潜在有效性。
图2以家长为例展示了这一实验环节中4个任务的操作界面,每个任务均包含5种不同的收益方案供被试选择,并对应相应的激励。
(二)家庭互动实验
1.家长端实验任务
表1列出不同教养方式的干预路径与对应的教养干预,不同教养干预在实验中的实现细节与差异详见《管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一对实验任务的说明。
图3(a)教养方式为家长在家庭互动中教养方式的选择界面,以“推荐”为例展示了家长勾选其教养干预内容的界面。
2.儿童端实验任务
图3(b)中以受到“推荐”和“反对”干预的儿童为例,展示儿童在互动实验中的决策页面。
3
家庭互动中的家长教养与儿童行为
(一)家庭样本的特征
1.家长和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图4展示了出席实验家长的身份分布情况, 参与家庭互动实验的家长样本与现实生活中在家里主要负责照料和教育儿童的家庭成员有较高的重合,说明实验依托学校的家长会开展实现了预期实施目标。
表2报告了家长和儿童被试的基本人口学特征。
2.家长和儿童的行为偏好选择
图5报告了家长和儿童被试在4个决策情景中的行为偏好分布情况,每个小图的横轴标注了各个任务所包含的偏好倾向,家长和儿童的偏好在分布上呈现出相似的模式。
(二)家庭互动中家长的教养方式
图6是4个实验任务中家长选择教养干预的分布情况。 在4个情境中,均有超过70%的家长选择教养干预并支付对应的成本。另一方面,教养成本的设置确实发挥了预算约束的作用,只有少数家长在单一实验任务中选择了多种教养干预。
表3第(1)~(4)列推荐内容的选择与家长自身的行为偏好展现出显著的强关联,选择“推荐”作为教养干预的家长通过推荐内容表达了自己对不同收益选项的偏好,“推荐”是他们传递自身行为偏好的一种工具。
表3第(5)~(8)列的结果,可以看到“留言”所表现出的倾向与家长自身行为偏好无显著关联,即家长选择发送的留言内容并不是自身行为偏好的完整表达。综上,得到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1:家庭互动不同于一般性的为他人决策,家长更在意互动过程中的教养而非干预结果。
(三)家庭互动中儿童的行为决策
表4第一行报告了这一结果,其他行根据教养方式分类讨论。在引入家庭互动后,除风险决策外,儿童的决策结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家庭互动的过程与机制
为了定量分析家庭互动对儿童决策过程的影响,该小节使用如下的回归方程来刻画这一影响,
表5的第(1)~(4)列分别报告了4个情景中回归方程(1)的估计结果,权威型家长所“推荐”的选项和家长自身行为偏好所带来的榜样效应是两个对儿童行为决策过程影响最大的互动要素,且在4个决策情景中有相似的结果。
一方面, 引入交乘项后,“推荐”、“留言”和家长行为偏好的榜样效应结果稳健;另一方面,交乘项系数为负说明权威型家长的教养干预与自身行为偏好相互替代,且这种效果的挤出在跨期决策1和风险决策中显著。
扩展原回归方程(1),引入虚拟变量“准确信念(Corri)”刻画儿童是否准确预测家长的行为偏好,并对家长的教养干预和其偏好信息做交乘,得到回归方程(2):
表6可以看出,儿童是否持有对家长的准确信念影响着家长“身教”的效果。 一方面,儿童对家长准确的信念会加强家庭互动中家长“身教”的效果;而当儿童看到家长行为与自身信念一致时,其原有信念得到了支持和验证,这种一致性强化了“身教”对儿童的影响。
4
进一步讨论:潜在有效的干预
(一)家长端信息干预的设计
表7总结了家长从第三个家庭互动实验环节到第四个实验环节中信息条件的变化与流程,每个家长被试都要经历基准信息局、单一信息局和双重信息局,3轮不同信息条件的设置构成了一组被试内设计,实现了控制家庭互动和家庭特征基础上对信息干预效果的估计与分析。
(二)家长端信息干预的效果
对方程(3)进行回归分析:
表8表明儿童偏好信息的引入显著减少了家长的教养成本与权威型教养干预的使用,其次,同场家长的教养干预信息对家长的教养成本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教养干预的调整。
5
总结和政策启示
(一)结论
第一,大多数家长属于权威型家长,注重通过教养过程来实现对儿童行为偏好的影响,少数家长属于放任型家长,极少数的家长属于专断型家长。
第二,权威型家长的教养干预有效地促使儿童改变自身偏好。
第三,家长端的信息干预表明,在知晓儿童的真实决策后,家长会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投入,同时,同群效应在家长的教养方式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会根据周围家长的选择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决策。
(三)政策建议
第一,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偏好具有引导作用。
第二,相对贫困地区的家长可能受困于有偏信念、归因错误等认知偏差,进而导致投入不足或投入不匹配,因此纠正有偏信念、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以极低的干预成本行之有效地帮助家长改善自己的教养投入。
作者研究心得
《相对贫困地区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偏好:来自实地实验的证据》一文的实验设计确实是我们研究团队花费巨大的心血反复讨论成型的,达到了我自己心目中一个有趣而有深度的研究问题+兼具严谨性和精巧性的实验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在本文中我们发挥lab-in-the-field的实验方法论优势,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基于实际家庭互动决策导出家长真实教养方式的实验任务,从家庭内部互动视角打开了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影响的黑箱,丰富了以自我报告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填补了目前文献中刻画弱势家庭互动行为决策数据的空白。缺陷就是实地实验的成本确实太高了,我们动用了120台Pad+20位实验研究助理+近10万实验费用支出,没有经费支持很难一直持续做下去。特别感谢湖南农业大学肖志芳博士、黄尧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潘意文博士,浙江大学赵维政博士生和其他 15 位实验助理对本实验执行过程中的大力支持。感谢关注和转发,欢迎借鉴和引用!(摘自陈叶烽老师朋友圈)
推荐图书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实验经济学讲义:方法与应用》
ISBN 978-7-301-32573-5/F0
陈叶烽 等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陈叶烽,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学者,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获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长期从事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浙江大学教授实验经济学课程十余年。
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将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做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介绍,从实验经济学导论出发,依次讲解实验经济学方法论、实验方法与原理、实验软件z-Tree操作和编程、实验流程和步骤、实验数据分析和实地实验,然后介绍实验经济学在行为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中的应用。本书内容扎实、文献丰富、语言明晰,兼具原创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入选“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 “浙江大学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
新书预告
我们将在2025年推出两本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新书,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
罗俊 陈叶烽 著
《所有人都能尝试的审计实地实验:方法与应用》
何浩然 夏静文 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