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
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进士身份”,可谓是古人求学路上的“天花板”了。
然而,同样是高中进士,但其内部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依据成绩名次,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
这三个级别虽同属于进士范畴,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含义与分量,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从“择优录取”到“全员录用”的殿试
科举制度,最早源于隋朝,由名声不佳的隋炀帝杨广创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持续了1300多年。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以其优越的体系优势,成为人才选拔的核心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扬。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愈加成熟达到历史巅峰,并演化出四档考试,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于州县一级举行,通过童试者,是为“秀才”。
乡试,通常在各省省会举行,参与者为已通过童试的秀才,考中者即为“举人”。
考中举人后,第二年就可进京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上榜后为“贡士”。
考中贡士后,就来到最后一步,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等级的考试,考中者就是“进士”了。
当时在北宋之前,进士的通过率很低,一度令读书人很愤懑。
毕竟穷其大半辈子读书,最后即将达到巅峰,却被淘汰了,换成谁都难免有些遗憾和失望。
直到宋仁宗时期,有一位叫做“张元”的读书人,改写了此后的殿试录取制度。
话说张元考中贡士后,后多次参加殿试都以落榜而告终,最后心灰意冷之下,投奔了北宋的死敌西夏。
到了西夏后,张元立即就得到了西夏皇帝李元昊重用,后来一路高升,官职相国之位。
在西夏任职期间,张元屡屡给西夏献计献策对付宋朝,给大宋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后来宋仁宗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防止类似的人才流失再次发生,他果断对殿试制度进行了改革:
取消淘汰制,推行“全员录用”。
那样就确保了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能获得进士的身份。
其实这样的改革十分有必要,毕竟能够达到贡士级别的考生,文化学识都已很高了,要是那时被刷下去,淘汰掉,多少有些不公。
正因如此,宋仁宗改革后也能被后世的统治者们接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从“进士及第”到“同进士出身”
从择优录取到全员录用,虽然解决了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但又不太能彰显出人才的“选拔”性来。
毕竟一方面每位学子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另一方面朝廷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的官职安排给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