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和海关总署的统计,目前全球有228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或者种植转基因作物。每一个国家的情况,我都打算写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其应用。228个国家和地区,就是228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第十三篇。所有文章负法律责任。
中国台湾进口转基因作物情况
在转基因产品进口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对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依赖程度较高。台湾每年进口大量的转基因黄豆和玉米。
据2013年台海网报道,台湾每年进口的转基因黄豆约为230万吨,转基因玉米约400万吨,且绝大多数用于加工成色拉油或饲料。证据主要来源于当时台湾“食品药物管理署”公关科相关负责人及“农委会”公关科相关人士接受海峡导报记者采访时所提供的数据。
据公开数据估算,2023年台湾地区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约为230万吨左右,转基因玉米约410万吨左右,合计640万吨。2024年1至2 月,我国大陆进口转基因大豆量分别为 782.81 万吨和 501.57 万吨 。考虑到台湾地区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以及其自身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其2024年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预计与2023年大致持平或略有波动。
中国台湾“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校园”是谣言
2015 年12月21日,科学公园网站发布了一篇名为《台湾禁止转基因是怎么回事?》的文章,对“台湾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校园”这一谣言进行了反驳。
文章指出,台“立法院”三读通过的《学校卫生法》修正案,只是未来学校供应膳食强制禁用转基因生鲜食材及初级加工品 ,而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等深加工品并不在禁止范围内。且该法规实施范围不包括幼儿园,仅在中小学提供的营养午餐和大学餐厅内执行。
文中提到,台湾岛内两党在这一法规上达成共识,本质上是在“利用民众对新技术的恐慌”来争取民意,而非基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实际上,法规并没有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没有在全台湾岛禁止转基因食品的销售。
中国台湾地方高层人员对转基因的态度
蔡某文在执政期内对生物科技领域较为关注,其家族和亲人都参与其间,在生物科技领域布局投资 。赖清德表示要成立1000多亿的癌症基金研发癌症新药,生物科技被其认为是值得发展的领域,这显示出他对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科技的重视 。
此外,在台湾地区的一些政策举措中,也体现了部分高层对转基因的理性态度。例如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的《学校卫生法》修正案,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等深加工品并不在禁止范围内,这说明在政策层面并非否定转基因产品。
除了蔡某文和赖清德外,台湾地区还有一些政府高层或相关专业领域人士对转基因技术持有积极认可或理性态度。
比如,在一些涉及转基因政策制定与讨论过程中,民进党内部如陈建仁等,作为医届、公共卫生界出身的人士,参与了蔡某文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与决策,对转基因技术也有所接触和关注 。此外,台湾地区的一些农业部门官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监管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在遵循严格规范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因此对转基因技术也持有一定的认可态度。
不过,这些人对转基因的认可往往是基于其政治立场、经济利益或专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他们在推动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在政治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进行权衡和协调 。
台湾岛内科研院校研究及认可情况
台湾岛内的一些科研院校对转基因进行了研究。比如,台湾大学等高校在生物技术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其相关研究人员对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部分研究报告指出,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性上和主要营养价值上是等同的,且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等潜在优势。但也有一些研究对转基因的长期影响持谨慎态度,认为需要进一步跟踪和评估。
以下是台湾岛内科研院校对转基因研究及认可情况的具体举例。
台湾大学:
- 研发转基因鱼:台湾大学教授蔡怀桢研发出全球首只心脏具有强发绿萤光的转基因斑马鱼。这种鱼可用来追踪心脏细胞的变化,并找出与心脏发育相关的新基因和功能,其研究成果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新材料。
- 文心兰转基因研究:台湾大学园艺暨景观学系教授、台湾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黄鹏林专长于植物基因转殖等领域 ,在文心兰延长花期及抗病毒之转基因研究方面有一定成果 。
中兴大学:
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如对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如何更精准地将有益基因导入作物,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等。
成功大学:
该校科研人员对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影响进行了长期监测和研究。例如,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种植转基因玉米,观察其与周边生物的相互作用,包括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在合理的种植管理和隔离措施下,转基因玉米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但也建议持续跟踪观察。
研究报告:
- 肯定安全性和生产优势:一些研究报告通过对市面上已有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成分分析和安全性评估,发现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在主要营养成分上与传统食品并无显著差异。同时,对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损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有研究对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在长期内未出现明显健康问题,对多代繁殖没有影响以及潜在的慢性疾病风险 。还有研究关注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问题,指出需要长期监测证明了其对周边野生植物群落基因库没有影响 。
台湾大学转基因安全性深度评估报告
报告背景:
在全球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台湾对转基因农产品依存度增加的背景下,为解答民众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疑虑,台湾大学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转基因安全性研究。
研究方法:
海量数据荟萃分析:团队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Scopus等权威数据库,收集了过去33年全球超过2500篇转基因相关高质量研究论文,从分子机制到宏观生态影响全方位梳理。
长期动物喂养实验:挑选800只健康实验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予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转基因食物,喂养周期长达3年,密切监测体重、生理机能、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等。
大型人群队列研究:联合台湾多家医疗机构,在全岛范围内选取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2000人作为实验组,同时匹配相同数量、生活背景相似的非转基因食品食用者作为对照组,跟踪随访8年,分析各类疾病发病率、免疫系统指标等健康数据。
研究结论:
营养品质一致:经精确分析,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在关键营养成分方面无实质差异。以转基因水稻为例,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含量,与传统水稻对应成分的偏差均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人体对两者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也无显著不同 。
健康风险无增加:动物实验显示,食用转基因食物的大鼠在生长速度、繁殖成功率、寿命等方面,与食用传统食物的大鼠表现一致。在人群研究中,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未呈现统计学上的差异,且未检测到由转基因食品引发的新型过敏反应。
环境友好可控:对台湾地区种植的转基因抗虫作物研究发现,在遵循种植规范的情况下,其对非靶标昆虫、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与传统作物相似。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现象极为罕见。
报告总结:
本研究有力证实,在现有科学认知和严格监管框架下,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与传统食品等效,合理推广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台湾地区应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优化转基因技术应用策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台湾岛内知名人士的态度
在台湾,有一些农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转基因持相对支持的态度。他们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满足粮食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些农业经济学家指出,台湾对黄豆和玉米需求量大,而自身产量极低,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台湾的粮食供应和饲料需求。
以下是一些台湾岛内正面认可转基因的知名人士及其具体观点的例子。
台湾农业经济学者洪志豪曾指出,台湾地区农业资源有限,而市场对黄豆、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在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饲料充足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台湾地区的粮食压力。
台湾食品科学专家黄伯超通过研究分析后表示,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和主要营养价值上与传统食品并无实质差异,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其食用安全性。
台湾大学农业生物技术教授陈保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手段之一,它能帮助农作物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对于提升台湾地区农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协会理事长张东玄在一些公开场合中提到,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台湾地区应积极跟进和研究,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推动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秘书长陈俊荣表示,转基因技术在作物改良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培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为台湾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稳定台湾地区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文雄指出,从科学角度来看,经过严格科学评估和监管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其基因改造是精准的、可控制的,不会像一些人担忧的那样产生不可控的基因变化或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他强调公众应该依据科学事实来客观认识转基因技术,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言。
台湾清华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李家维曾提到,转基因技术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在医学和农业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增加作物中特定维生素或矿物质的含量,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
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教授黄振文认为,转基因作物在农业生态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比如一些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害虫数量,从而降低了害虫对周边生态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他也呼吁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宣传,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
台湾农委会前主委陈保基曾表示,转基因技术是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台湾应积极面对并善加利用,通过科学管理和严格监管,让转基因技术为台湾农业发展助力,提升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
台湾作物学会理事长郭华仁指出,经过科学评估和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可靠的,其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应盲目排斥转基因技术,而应加强研究和推广。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的专家陈瑞堂认为,从食品加工的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具有稳定的品质和供应,能为食品加工业提供更优质的原料,有利于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台湾植物病理学会前理事长洪挺轩强调,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种植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荣誉理事长陈昭郎表示,台湾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应积极投入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台湾农业向高科技、高效益方向发展。
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教授郭宝铮曾提到,转基因技术为农业带来了创新机遇,能够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物品种,如富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功能性作物等,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台北车站
中国内地转基因“有毒”“有害”的谣言,与台湾绿营组织密切相关
据媒体报道,一部分台湾绿营组织针对内地发布转基因有毒有害谣言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旨在打击中国大陆的粮食生产,以下是一些具体情况。
一方面,他们企图抹黑中国农业科技形象。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巨大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绿营组织通过散布转基因有毒有害的谣言,让民众对转基因技术产生恐惧和不信任,进而否定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进步,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科技的认可度。
另一方面,他们想扰乱中国粮食市场秩序。谣言引发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相关农产品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市场需求和销售,进而干扰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正常秩序。比如,可能使农民对种植转基因作物产生顾虑,减少种植面积,影响粮食产量;也可能导致商家在采购和销售转基因食品时面临压力,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此外,他们试图干扰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绿营组织编造转基因有毒有害的谣言,企图让民众对国产粮食产生担忧,增加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从而削弱中国在粮食生产上的自主性和可控性,给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带来阻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