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知远采访伍迪·艾伦的这期《十三邀》,感觉他整个过程都兴致缺缺,好像在被迫营业一样。
原以为,许知远会喜欢伍迪·艾伦呢。在我看来,许知远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伍迪·艾伦也是,而且他一辈子都在拍知识分子。
没想到,世界上最典型的两个知识分子互不感冒。不知道是因为兴趣问题,还是语言问题。
不过,语言问题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看了许知远采访的那些外国人,包括诺兰、坂本龙一等,聊的都不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也很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期整个过程都非常敷衍,许知远不知为何兴致缺缺,他象征性问了几个问题,伍迪·艾伦象征性回答了几个问题,整个对话挺无聊的。
中间还插播了一些其他东西来凑数,在插播了坂本龙一去世的消息时,许知远开始缅怀坂本龙一,长达好几分钟,挺滑稽的,因为那个时刻让人分不清这节目到底在采访谁。
节目结束的也挺突然的,本来两人也没聊什么东西,结果伍迪·艾伦正准备说话时,许知远打断了他,说不好意思,时间到了,于是节目就这样结束了。伍迪·艾伦就像被许知远赶走了一样,搞得伍迪艾伦也挺尴尬的,他走的时候,说了一些挽尊的话,最后站在门口跟大家招手告别。
他招手告别这一幕还挺有意思的,因为他不仅在跟观众告别,也在跟整个世界告别,在他开口说再见之前,世界已经率先抛弃了他,伍迪·艾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仅是许知远,纽约的知识分子对他也是如此。
当许知远问那个纽约书店的掌门人对伍迪·艾伦有什么印象时,这位女性说没印象。然后她蛮有兴趣地谈起了迈克尔杰克孙以及克林顿来买书的场景。
在纽约,也许只有忠实影迷还那么在乎伍迪·艾伦。
当那个在纽约表演脱口秀的年轻男孩竞尧随便问一个美国年轻人怎么看待伍迪·艾伦时,这个年轻人说不认识伍迪·艾伦,竞尧问对方平时不看电影吗。这个美国年轻人说基本上不看。然后这个中国男孩一脸赤诚的跟许知远感慨“他都不看电影了”。
在这个到处都在下沉的世界,看电影有那么重要吗?
作为资深影迷伍迪·艾伦说,他喜欢电影,因为电影院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地方。
但是现在的电影院还是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地方吗?
尤其是当一张电影票高达16美元或36元人民币时,你第一反应可能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肉疼,于是暗暗发誓要看回票价,当这部电影不能满足你的预期时,你恨不得当场要求退钱。
从经济原因上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成本太高了,而看短视频的成本很低,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免费消磨上一整天。
现在是一个短视频时代,谁还会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还会去书店阅读纸质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分子的时代过去了。
未来会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
大多数年轻人忧心忡忡,对未来不抱希望,也不愿意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倒是老年人对未来比较乐观。
比如89岁的伍迪·艾伦他承认现在纽约处于最低迷的一个时期,他说以前纽约有各种各样的人,现在纽约只有穷人和富人,但他觉得这一切都会过去。
另一个乐观的人是那个六七十岁的书店掌门人,她家祖祖辈辈都开书店。
她承认现在年轻人都不怎么阅读纸质书,因为网络太方便了。但是她坚信年轻人最终会回来,回到书店。因为她觉得网上的那些文字并不能满足年轻人,最终她们会重新发现书籍的魅力。
而且网上的文字一直在变来变去,随时可以编辑,随时可以删除不合时宜的词语,在以前这样的词语并没有不合时宜,但是一本真正的书籍,它是不会变的,它始终是原来的样子。
她说这些话时那种笃信的态度挺让人动容的,是这期节目中最大的亮点。
当许知远感慨纽约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时,她说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在哪里?如果他们不在纽约,他们在哪里?
最后,当许知远问她如何定义对纽约的知识分子时,她只回答了四个字:“读书之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