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刘玉强,冯志超.科学素质基准:知识与认知的布鲁姆分类学解读[J].今日科苑,2024(9):63-72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国家持续创新动力与长期繁荣的基石。为了评估和优化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培养框架,文章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基准》在知识与认知维度上的构成,探讨其在培养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基准》在知识类型分布上,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比34.8%和29.6%,程序性知识次之,占27.6%,而元认知知识比重较低,仅为8.0%。这种分布反映了《基准》对公民掌握基本科学事实和概念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认知过程维度上,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过程占比最高,分别为37.9%、24.7%和34.0%,而分析、评价等高阶认知过程占比较低,分别为0.8%和2.6%,创造维度未被明确分类。这表明《基准》在培养公民高阶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存在不足。
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准》中的不同基准点在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分布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例如,科学精神类基准以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为主,认知过程以记忆和理解为主;科学态度类基准注重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知识类型以概念性知识为主,认知过程涉及理解、应用和评价;科学方法类基准强调程序性知识,认知过程以应用为主;科学知识类基准涵盖了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领域,知识类型以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为主,认知过程则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之间分布;科学应用类基准涉及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分布较为多样。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针对《基准》优化的政策建议。首先,建议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基准》的修订中增加元认知知识的比重,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精神。其次,增强高阶思维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系统性地增加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过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建议与时俱进,更新《基准》内容,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平衡不同基准条目的知识与认知要求,确保公民在科学领域的全面发展。最后,文章提出应强化《基准》实践应用导向,增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科技应用方面思考新的应用场景或改进方案。
本篇为全文摘编版,论文全文请于中国知网下载。
《今日科苑》投稿地址:modsci.cnais.org.cn
邮发代号:18-26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电话:010-6857086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