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共产党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果实,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华大地上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可这一切都离不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为了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记住这些革命先烈,中央决定修建一座碑来记录这些英烈,让这些民族英雄可以永垂不朽。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毛泽东主席首先表示赞同,建造人民英烈纪念碑本是好事。
但是随后,毛主席居然大发雷霆,究竟是什么让主席如此气愤?
纪念碑准备工程
当中央准备建造英雄纪念碑后,各个部门对此都表现的极为重视,而对于应该建造何种样式的纪念碑成为了大家伤脑筋的事情。
有人认为英雄纪念碑应该是庄严肃穆的,而有的人却认为美观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对于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想法,可谓是层出不穷,但却一直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论。
因为纪念碑的建造之初存在争议,所以此事推了又推,很久也没能得到最终的结果。为了能够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于是便有人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
既然纪念碑的造型在中央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注意,也迟迟没有定论,那么不如就让广大人民群众也进来参与讨论,毕竟人多力量大,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更何况人民英雄纪念碑本就是为了人民而建造,没理由不让人民群众参与。
于是中央便发出通告,关于纪念碑的造型设计全国人民都可以加入进来,大家可以用邮寄的方式将自己的设计稿邮寄到专业的部门,最终在经过审批决定是否可以通过使用。
此消息一被发出,群众们立即被鼓动了起来,广开思路,天南海北的群众们都纷纷献言献策,各种的设计稿被送往设计院,五花八门的设计稿果然给予了设计人员们灵感。
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关于纪念碑的设计思路好像瞬间就被打开了。
设计师们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体从“虎门销烟”开始描绘,到解放全中国作为碑体的结束段。
整个纪念碑记录了下来了中国百年的辛酸史,也将人民群众的最终胜利雕刻。
随着碑体有了着落后,碑座的设计也逐渐落实,纪念碑的碑座是邀请了著名的建筑专家林徽因女士来设计的。
林徽因女士巧妙的将纪念碑的底座按照佛教的须弥座设计,并由融入进了牡丹,荷花,菊花作为装饰,个底座显得既庄严又不失美感。
纪念碑建材
随着纪念碑纪念碑的设计逐渐落成,关于纪念碑的建造材料自然也不能马虎,又一个难题找上了设计组的人员。
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纪念碑建造所用的石料,必须使用极好的石块,以此来保证纪念碑的质量,不能够允许纪念碑轻易便被损坏。所以为了找寻最好的用料,中央在寻找石头这一上面花了极大的功夫,经过了几个月的探寻与实践,过滤了许许多多的建材。
这时,负责寻找建材的人员们花岗岩是众多石料中最为坚固也最为耐久的。
于是大家初步将花岗岩认定为建筑材料。只是花岗岩种类繁多,还要从其中选择最为坚固的一种。这又经过了许久的比对与考量,最终决定使用青岛的一种名叫浮山花岗岩。
鉴于设计稿的图案,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刻画出每一幅画面,设计院规定必须要采用整块的花岗岩石去刻画。
这时问题就来了,一块极好的青岛浮山花岗岩重量差不多要达到300吨。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科技并不发达所以运送石料就成了一大难关。没有高科技的加持,石料的开采和运送就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方式来进行。
极好的浮山花岗岩生长在山东省境内的浮山大金顶,要将其巨大的花岗岩开采是极其有难度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还要保证花岗岩的完整性,这就让开采过程难上加难。
历经了几个月之久,开采的工人才终于将花岗岩从青岛浮山大金顶完整的开采出来。
将花岗岩开采出后,更加有难度的就是如何将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搬运下山的问题。
经过了大家许久的讨论与尝试,最终大家还是认为运输花岗岩最稳妥的方式还是要依靠人力搬运。
于是众多工人集合在一起,齐力将花岗岩往山下搬运。沉重的花岗岩让在场的所有工人都铆足了劲,却也只能挪动一点点。
好在所有的工人师傅们都没有放弃,一天不行就两天。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之下,自浮山大金顶到青岛市中心,38天后这块花岗岩才终于被运到了青岛市中心。
而后自市区运往青岛火车站送往北京,整个过程极其复杂,经过统计这项工程运用了将近7000人,才算取得最后的成功。
到达北京后,自北京站运送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又足足花费了10多天。
毛主席亲自题字
在纪念碑的设计与石料都被安排完毕后,为了让能够更加凸显出纪念碑的意义。
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设计师林徽因提议到,可以让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其上面题字,毕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意识到中央对于纪念碑的重视了。
当毛主席听说需要他在纪念碑上题字的时候,毛主席欣然答应了下来,并对此事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可就在这时,毛主席又接受到了另外一种建议。
这提议就是应该在碑文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优秀事迹,并将这些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场面一一刻画到人民英雄解放碑之上,以此来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得知这一提议后,毛主席很快便否定了,在毛主席看来,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中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功,不单单只是中国共产党付出。
况且,所谓人民英雄解放碑其重点应该是人民,而非共产党。
所以,毛主席下令纪念碑中不可再刻有任何带有中国共产党的字眼,而应该更多的运用人民与英雄的字眼。
毛主席的这一行为,极大的彰显了伟人的胸怀,也让人民更加信服共产党。
由于主席的要求,纪念碑上不能撰写中国共产党的字眼,所以以何为主题作为碑名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不能使用共产党的字眼让大家都为了难,经过几番的争论,大家便一致同意往毛主席的发言中去寻找灵感。
而其中一次毛泽东主席在政协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话语让大家有了方向,最终敲定从这句话中,选择人民英雄为主题。
敲定了碑名后,下一步就是要由毛泽东主席题字了,为了能够让碑名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在人民的面前,毛主席可谓是在私底下默默的下了许多的苦功夫。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书法造诣一向十分了得的,但是毛主席依旧不敢松懈,为了能够写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毛主席每日空闲之余都要拿出出来练一练,以求写到最好。
就这样练习书法便成了毛泽东主席那段时间休息之时,所做的唯一事情。
经过多日的苦练后,毛主席终于拿出了三幅自认为写的还可以的成品,并将其亲自送到了众人面前。
同时毛主席还耐心的询问大家,写的是否足够庄重美观。如果不符合标志的话,自己就拿回去,继续练习。
可是众人一见到主席的字便立刻被这折服了,主席挥斥方遒的字体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更加肃穆。
当毛主席完成任务后,负责碑文的周总理却还在头痛,生怕自己写的字不够好,不足以被镌刻在纪念碑上。
为了能够将字写到最好,周总理每日中处理完工作后,便坐在桌前练习,常常连吃饭喝水都忘记了。
可当周总理身边的秘书来提醒周总理该休息的时候,周总理却总是与秘书说:“再练一会儿,就一会儿”。
一日中周总理可谓只有工作与练字两件事情。可是哪怕苦练多日,周总理依旧对自己的字没有什么信心。
最终周总理还是叫来了夫人邓颖超,通过两人共同商议才选出一份称心如意的字出来交差。
在多方的努力下,人民英雄纪念碑历经九年终于被屹立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从此中国的人民英雄也将永远屹立在北京的中央,供中国人民瞻仰。让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儿女永远的记住了他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也真正做到了永垂不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