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时报创刊30周年特刊丨我与广西“甜蜜事业”的不解情缘

0
分享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银雁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因为亚热带气候条件,最适合种甘蔗,带动了一方致富,大家把糖业称之为“甜蜜事业”。

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的糖业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那时,广西有大大小小的糖厂107家,几乎广西每个县都有一个糖厂,其一头连着2000多万蔗农,一头连着10多万产业工人。由于糖价连续几年低迷,国企机制不活,企业亏损累累,光给蔗农打的白条总计就达数十亿元。

数十亿元,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关乎着2000多万广西蔗农的生计,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动荡。1998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甫到中国经济时报社广西记者站工作,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报道,还是不报道?我一时下不了决心。如果报道,是不是火上浇油,给当地政府添堵?如果不去报道,这么大的事件,意味着我记者工作的失职。做一名记者,一直是我的远大理想。我思忖再三,忐忑不安地选择了前者。通过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我采写了有关糖业的第一篇重磅报道《广西甜蜜事业不甜蜜》,很快在《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刊发,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我又写出了《广西糖业不改不行改亦难》一稿,这篇报道同样很快在《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刊发。

《中国经济时报》连续两篇头版头条,犹如一石在广西糖业界激起千层浪。之后,广西各大区域糖厂开始自救行动,不仅有国企之间兼并重组,民营、外企也积极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来,成为广西国企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诚如大家所言,新闻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时报》这一国家级媒体的支持,我这些行业小块头文章也绝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勇毅前行、伟大铿锵的年代;更幸运的是,我也遇上了时报这位视野开阔、胸襟旷达、充满人文情怀的东家。《中国经济时报》总是鼓励其麾下的记者,用脚步去丈量大地,用手中熟悉的笔和镜头,忠实地记录时代的变迁。在岁月的长河里,时报找准好自己的航标,每到改革节点或关键时刻就挺身而出,彰显智库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成为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弄潮儿。

如今,令人欣喜的是,广西糖业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糖料蔗种植面积牢牢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广西的“甜蜜事业”正在八桂大地上谱写兴边富民的新篇章。

往事历历,岁月悠悠。今年是《中国经济时报》创刊30周年,感谢时报一直倡导“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成就我与广西“甜蜜事业”的不解之缘。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会不忘初心,相伴前行。但愿美好常在,岁月如新!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892文章数 638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