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陈毅、曾山、李步新、谭震林(从左至右)在皖南。
1902年4月24日,谭震林生于湖南攸县。1925年冬(23岁),他在当地结识中共党员,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工人纠察队长,组织发动家乡人民支援北伐,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25岁),国共合作破裂,谭震林参加秋收起义,率部攻占茶陵县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工农兵政府。谭震林任政府主席,兼工会主席。不久,工农革命军撤离,前往井冈山。
(位于湖南攸县的谭震林铜像)
在井冈山,他认识了毛泽东,两个人相见恨晚。谭震林曾说,他和毛泽东就仿佛是彼此的老师,互相从对方身上找优点。
1929年(27岁),谭震林率部队进军赣南、闽西,先后任红4军第2纵队、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毛泽东问他:“四纵队靠什么起家?”谭震林很风趣地回答:“把政治上坚定、打仗勇敢的人提拔起来,把这方面不合格的人撤下去,四纵队不就有战斗力了吗?”
(谭震林和妻子)
临近春节的一天,大家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噼噼啪啪”一阵响声。大家都以为是有人过年放鞭炮呢。唯独谭震林很警觉,立刻前去查探,结果发现原来是敌人来了。
在危急时刻,谭震林立刻派人向毛泽东报告,同时与陈毅、江华等人密切监视敌人。朱德端起机枪,亲自护送毛泽东转移。事后,毛泽东握着谭震林的手说:“要不是你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红军可又要遭难了。”
1934年10月(32岁),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谭震林负责留守根据地。他在闽西南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任闽西南军委副主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闽西南红军被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率部北上抗日。
1940年(38岁),在安徽泾县的谭震林,接到命令,要求他穿越日占区,前往江苏东部工作。谭震林忍痛怀孕九个月的妻子告别,连夜上路。为了通过日占区,他搞到良民证,穿着白衬衣,毛料西裤,外披长衫,头顶黑色礼帽,俨然一副“大老板”的气派。
他顺利通过日占区,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了东路抗日游击根椐地。从此,“谭老板”就成了谭震林的正式称呼。直到解放后,毛泽东也一直称他为“谭老板”。
(谭震林与毛泽东合影)
谭震林于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在茶陵县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主席和中共县委书记,此后历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四军第二、第四纵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十二军政委,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任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战争,保持了拥有十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
闽西:“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1932年6月,福建军区成立,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他领导了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主力红军与各级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装体系,反复动员人民,积极训练新兵,开展比武活动,优抚红军家属,仅军区建立之初的四个月内就“扩红”11000余人,不仅壮大了闽西地方红军,还为中央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谭震林留在福建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军事部长。当时,国民党在闽西南投下几十倍于红军游击队的兵力,对苏区进行反复的“清剿”;又下令砍伐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山林,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自首自新”、“五光十杀”等高压手段,妄图切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推行“计口购粮”、“计口售盐”的封锁政策,妄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
在如此极端险恶的环境里,谭震林和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同志一起,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挥闽西南各地游击队,“隐蔽窥伺敌人,分散迷惑敌人,埋伏消灭敌人,突击战胜敌人”,化整为零,出奇制胜,使穷凶极恶的来犯之敌陷于“死伤、消耗、疲惫”的困境而一筹莫展。
历时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巩固了1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成果,使武夷山红旗不倒。因此,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被人们誉为“南方三杰”。
1937年春夏,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方方时说:“你们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你回去问候张、邓、谭各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淮海战役间隙,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一位干部直言:“谭政委,你接人待物,很不像“二月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
谭震林,拍案而起,正义凛然,“大炮”怒吼:“砍掉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被党内外广为传颂,被张春桥称作“炮打‘中央文革’”。此后,江青捏造出“大叛徒”罪名,“造反派”发出反击“二月逆流”动员令,北京城里“打倒二话。”众人肃然,谭震林面含微笑。
此人气鼓鼓,继续道:“我在国民党军队做秘密工作,公开身份是一位高级军官,我去见蒋介石,给他敬礼,他还站起来给我还礼。
可是我那一天去见谭政委,我叫了一声‘报告’,谭政委竟没有站起来还礼,还不如蒋介石!”此言一出,四座大惊。
此刻,“谭大炮”伏案笔记,一言不发。
谭震林有句名言:“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大炮”做了“出气筒”,没有威风扫地,确实威信大增。
苏南:“站稳两脚,伸开两手”
1938年春天,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谭震林受命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委。
新四军建立不久,陈毅、粟裕即率领部队挺进苏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派出叶飞率部东进,开辟了无锡至江阴公路以东抗日游击地区(简称苏南东路地区),发展了抗日力量。
1939年秋,叶飞率主力北渡长江后,苏南东路地区仅留下了几十个新四军的伤病员和少量游击队坚持原地斗争,在敌、伪、顽三面夹击下,形势十分险恶。1940年5月,谭震林受命于危难之际,奉调进入苏南东路地区主持党政军工作,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
谭震林化名林俊,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打扮得像个经商的“老板”一样,带领一批干部化装从皖南出发,进入苏南东路地区后,迅速同地下党及游击队取得联系。当他了解到群众抗日情绪极高,“灰色”武装不能振奋人心,便果断地摒弃了那套地下斗争的“秘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