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入朝却不指挥战斗,陈赓在朝鲜干了啥?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很多人印象中志愿军的指挥官就是彭老总,还有后期的第一副司令邓华,但其实还有一人,就是开国大将陈赓。他曾经三次入朝,并且在1952年4月全面接管志愿军的所有指导工作。但奇怪的是,陈大将军从没有指挥过战斗。那他在朝鲜干了啥?他都为此战做了什么贡献?
其实陈赓将军三次入朝,前两次只是来勘察辅助,第三次才是重头戏。上世纪五十年代,陈赓刚刚带兵参与了抗法援越战争,战事还没彻底结束,朝鲜半岛就爆发争端。他有心请求参战,可中央领导考虑到他在越南战场的奔波劳累,只让他前去考察战场情况,不带兵权当休息。不久后越南那边出了点问题,身为部队里对前线情况最为了解的将领,陈赓再次被调去处理。
第二次入朝是因为彭老总的点名要求。当时第四次战役刚刚结束,新上任的联合国军前线指挥官李奇微很有一手,制定出贴近实际的反击办法,抓住我军后勤供应能力不足的劣势,用“月圆攻势”、“礼拜攻势”等战法和志愿军绕圈子,消耗我军的物资储备,将士们豁出性命奋力反击,也只和敌军打了个平手。彭老总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国内,向中央领导汇报战场情况,同时请求让陈赓率领第三兵团入朝支援。领导很快批准,增援部队也迅速做好出发准备,却不想陈赓旧伤复发,一条腿肿得老粗,根本无法行走。没办法只能让彭老总带兵先走,自己去医院养伤。等到腿伤康复后,陈赓第一时间就拄起拐杖,坐火车转了好几站,途经沈阳、长春等多个地方,最终到达朝鲜前线。
不过此时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因为有第三兵团的兵力和物资补充,战斗还算顺利,美军被打得屁滚尿流,也答应以三八线为界开展停战谈判,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不需要打仗,陈赓开始研究战役细节,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他意识到美军还存着自己的小心思,打算仿造诺曼底登陆,在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来一次抢滩登陆,打破志愿军防线。于是迅速和彭老总商议,让全军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后来志愿军果然抓到了美方秘密运输过来的特务,让敌军的抢滩登陆计划胎死腹中。
不仅如此,陈赓还注意到了战场上我军和联合国军之间的伤亡比例,对方损失一人,志愿军就得牺牲两三人甚至三四人,这完全是在用命来争取胜利,是非常时期才能使用的“人海战术”。每一个战士都是珍贵的,陈赓不愿意看到他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于是开始搞技术革新,让部队开挖战壕,既可以躲避敌军炮火,也可以在闲暇空间储藏粮食,避免再陷入粮草不足的窘境。可惜这个工作刚开了个头,陈赓就因为国内需要被紧急调回。
第三次入朝,陈赓修地下长城扭转战局!
陈赓第三次入朝是在1952年4月,当时彭老总因为两年来的高强度工作,慢性肠胃炎进一步加重,不得不回国进行休养,可身为部队二把手的副司令邓华也身体欠佳,朝鲜前线急需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来镇住场面,于是中央领导在经过一番思索斟酌之后,再次将陈赓调派过去。
这时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不打算继续侵略朝鲜半岛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没办法彻底打败中国人民志愿军,拖下去只会损失更多利益,于是开始和中朝军队进行谈判。美军自诩超级大国地位,妄图在谈判条约上占便宜,我方代表据理力争,和谈一时间陷入僵局。中朝领导下达一边谈一边打的作战指示,让部队在维持现有战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谈判人员增强话语权,陈赓表示理解,并且进一步推进了第二次入朝时提出的技术改革,让志愿军将士将战壕挖深挖宽,构筑坑道。
这东西其实并不陌生,和我军在抗战时期所用的地道战是一个概念,所以战士们很快就掌握到要领,进入一边战斗一边挖坑的工作状态,每天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铁镐,热火朝天地挖土建坑。因为工具消耗得太快,一些士兵另辟蹊径将美军投掷过来的炮弹壳融掉重铸,因为材料好,造出来的锄头铁镐等十分耐用,很快就风靡整个部队,大家一提起这种用敌人的物资反击敌军的做法,就感到非常心情畅快。
一段时间后,志愿军战士所挖的战壕已经彻底形成规模,不仅连起海防和内防,还宽宽大大可自由行动,划分出休息区、卫生区以及专门的物资储藏区等,以前一口炒面一口雪、凄凄惨惨忍饥挨饿的志愿军,现在过上了一日三餐顿顿有菜有饭的好生活,从“吃得上”跃升到“吃得好”的富足阶段。而且在陈赓的建议下,这些坑道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坚固,还互相连通空气流畅,可排水防毒,十分安全舒适。
后续美军发起夏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依旧是财大气粗不要钱地往志愿军阵地上投掷炮弹,进行狂轰滥炸。本以为志愿军会像之前一样损失惨重,却不想一轮轰炸过后毫不见效,他们扔炸弹,志愿军消失不见,他们刚派出步兵冲锋,整装待发的志愿军将士就蜂拥出现,身上不仅没有被轰炸过的痕迹,还精神饱满士气高昂,十分难对付。美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搞清楚白,原来我军是在地下修建了坑道,一旦他们发动炮火猛攻就遁入其中隐蔽,保存有生力量;等到炮火平息之后再出来战斗。联合国军是越打越头疼,因为志愿军永远打不退,一直有力气反击,他们扔再多的炸弹也是徒劳无功,还白白浪费弹药物资。
把坑道修成“地下长城”,陈赓的贡献有多大?
陈赓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的技术革新,不仅仅是简单的坑道战,在他的带领下,志愿军将士修成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他第三次入朝时,正值我军从主动进攻转向战略防御阶段,战士们正在进行休整,部队的作战计划也在调整,坑道战正好贴合实际防御需要。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修建的地下坑道总长度达到1290公里,要是算上那些挖得浅显、只是刚刚连接起来的交通壕和战壕,总长度可以达到数千公里,这是足以跨越两个城市的距离,可见这坑道的规模有多宏伟罕见,就连美国人都说:陈赓来朝鲜前线不是打仗的,是来指挥修长城的。
而且这“长城”可不止美观大气这一项,实用性也非常高,要是赶不及回后方基地可以就地睡眠休息,免受风吹日晒之苦,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防炸弹。后期坑道的防御能力越来越高,我军在作战时也越来越轻松,即便是炮弹在坑道口附近炸响,躲避在内部的志愿军将士也能安然无恙。他们要做的只是在炮击结束之后,走出“长城”和冲锋而来的联合国军开展一场近距离的肉搏战。
近身搏击可不是这些外国士兵的强项,他们以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而自豪,同时也过度依赖这些外在装备,打仗时候全靠猛烈的炮火攻势开道,先狂轰滥炸一番把敌军的战线打乱,然后再进行后续扫尾。像美军这种钱多弹药足的,就是全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输出战斗力。可现在这个火力优势不起作用了,昔日横行霸道耀武扬威的美军,现在只能被志愿军狠狠压着打,两方人马的伤亡率彻底调换。
据统计,原先敌军只要打出20到40枚炮弹,就可以对我军造成一定程度的实质伤害,可现在,美军需要消耗660枚炮弹,才能造成一到两名志愿军将士的死亡。阴云逐渐远离我军阵地,在武器装备无法超越敌军的情况下,陈赓将军用独有的作战智慧为志愿军找到一条平衡伤亡的道路,保全了更多将士的性命,也让胜利的天平进一步倾向我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和美军反复争夺阵地,驻扎的山头都被敌军的猛烈炮火削平两米,可因为有坑道,战士们的伤亡情况大大减小,为后续取胜奠定基础。
而且陈赓将军十分善于归纳总结,他在朝鲜的时间不算太长,却还是将自己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写成对美作战的兵书,涵盖敌情研究、战斗、防御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成为后世珍贵的指导理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