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面是沙漠的意思。
沙特,在阿拉伯语里面是幸福的意思,也是一个家族的名字。
沙特阿拉伯连起来,就是“沙漠里的幸福一家人”,是不是挺接地气的?
咱们先说阿拉伯人,也就是沙漠里的人。
这个名字名副其实,作为世界最大半岛的阿拉伯半岛,一大半土地是沙漠。
说是半岛,其实从地图上看,它西边和北非就隔着一条狭长的红海。
而东边和伊朗高原也只隔着一道同样不宽的波斯湾。
其实整个阿拉伯半岛应该算亚非大陆腹地,而且南边还凹进去了。
以至于西南季风根本没法把南边阿拉伯海的暖湿气流吹上岛。
所以阿拉伯半岛和北非连成了一片,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半岛东部是阿拉伯高原,沿着红海沿岸,从西北到东南,贯穿整个半岛。
西边红海沿岸,是这个半岛上少有的绿地,圣城麦加就在这条狭长的平原绿洲中部。
这块地方一看就不适合种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远本这就是块鸟不拉屎的地方。
没粮就没人,没人就形成不了大的帝国,公元7世纪之前,这片沙漠里居住的就是一个个小村子。
每个村子都是一个家族,家族首领称为“埃米尔”,翻译成酋长,其实就是村长和族长的结合体。
当然,也有大点的村,称之为“酋长国”,也叫“埃米尔国”。
例如阿联酋的全称就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埃米尔)国”。
村子里种不出什么粮食,唯一的特产是椰枣和骆驼。
椰枣这玩意号称沙漠面包,甜是真甜,齁嗓子,但除了中东,貌似全世界再没有一个地方喜欢吃。
所以当年阿拉伯人想做生意都没东西可卖。
可不久之后,亚欧大陆东端开始分久必合,杨坚结束南北朝,建立大隋,东西方贸易重启。
于是阿拉伯的春天来了。
虽然没东西卖,但人家有骆驼,可以东来西往地做物流配套。
很快,阿拉伯半岛成了东西方贸易路上最大的中转站之一。
沙漠里的人发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一套为沙漠人量身定制的宗教社会制度应运而生,创始人叫穆罕默德。
他声称自己是真主在人间最后一个先知,奉命传播伊斯兰教。
这里顺便说一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有着共同起源,就是犹太教。
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约》,也就是上帝与人类新缔结的约定。
而把犹太教圣经称为《旧约》,意思就是上帝与人类过去的约定。
伊斯兰的《古兰经》则是穆罕默德根据基督教《圣经》,本土化定制后的最新版本。
早期在半岛最富庶之地麦加传教时,触碰到了地头蛇倭马亚家族利益,被迫出走,迁往北边山谷中的雅特里布城。
而这里因此改名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也就是今天的第二圣城麦地那。
显然,伊斯兰教的定制方案相当成功,凭借着政教合一的优势,穆罕默德很快凝聚起麦地那的各个部落。
即便中间遭遇麦加大军围攻,但凭借伊斯兰教制度优势得以轻松化解。
从此穆斯林大军开始屡战屡胜,几年后兵临麦加城下,兵不血刃将圣城收入囊中。
麦加居民纷纷皈依伊斯兰教,城里的各大家族也得以保存。
可惜两年后,穆罕默德就在麦地那逝世了。
继任者中的第二位是与穆罕默德同属哈希姆家族的族人,欧麦尔。
这是个狠人,穆罕默德在世时,他就是一员猛将。
在第一任哈里发之后,欧麦尔承接衣钵成为第二任哈里发,开始南征北战。
他率领穆斯林军队向北攻入叙利亚地区,猛锤拜占廷,没几年攻陷大马士革。
两年后进军耶路撒冷拿下。
再分兵东西两路,向东对波斯连战连胜,占领了伊拉克和波斯(今伊朗)大部地区。
阿拉伯人和波斯(伊朗)人的世仇越结越紧。
向西继续连败拜占廷,顺势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至此,整个中东大部地区被阿拉伯帝国收入囊中。
虽然不久之后这位猛男逝世,但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没多久,当时波斯的萨珊王朝居然内部崩溃了,阿拉伯帝国又顺势收了呼罗珊(伊朗北部一个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
同时,西线也推进到北非的利比亚。
正值此时,时任哈里发阿里遇刺,从此结束了“正统哈里发时代”。
所谓正统哈里发,指的是穆罕默德去世后先后继任的四位哈里发。
因为穆罕默德没有子女,临死也未指定继承人,因此这四位哈里发相当于是“选举”出来的。
而所谓选举,里面就免不了政治操弄,因此也产生了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争议。
逊尼派认为这四位哈里发都是正统,称这段时期为正统哈里发时期。
而什叶派是由最后一任哈里发阿里分支出来,他们只认阿里是正统,说前面三位都是篡位。
这个争议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被英美法等殖民者利用起来搅屎,导致伊朗和沙特对立数十年。
总之阿里死后,前面迫害过穆罕默德的倭马亚家族重新掌权,并将哈里发改为世袭。
倭马亚王朝开启,阿拉伯帝国进入鼎盛,阿拉伯语也是从这时起正式成为帝国官方语言。
军事上,在东线攻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中亚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对峙。
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地点在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最终以唐代名将高仙之惜败告终。
只不过这场遭遇战规模并不大,也并未改变大唐与阿拉伯的关系,其重要性大体也只局限于一次军事交流了。
但估计也是受到了唐军震慑,阿拉伯从此再未向东踏出半步。
另一支东线军队就简单多了,向南攻入印度,占领了信德地区。
在北线,也曾3次发兵,围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线则占领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基本囊括了地中海东南两岸。
不久之后又从摩洛哥横跨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灭了西哥特王国。
然后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向北攻入法兰克王国。
直到20年后的一次失利,才让阿拉伯人停止了向西欧进军的脚步。
但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沿岸仍然具备绝对优势。
直到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已经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
其实阿拉伯人的扩张思路跟后来的蒙古人极其相似,就是沿着商路攻城略地,通过税收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同样在7世纪,东方有个叫李世民的,年纪轻轻就荡平了各路诸侯,玄武门之变后顺利登基。
大唐在他的带领下文治武功盛极一时。
麾下李靖带着侯君集一路把突厥赶尽杀绝,又在青海灭了吐谷浑。
从西汉开始,到东汉末年中断了的丝绸之路在隋代重启后,至此如日中天。
阿拉伯之所以能大肆扩张,也正是站在了丝绸之路的风口上。
有钱了就可以扩张,占据更多商路,收更多的税,于是有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可惜好景不长,被大唐驱赶的突厥人向西遭遇了阿拉伯人。
经过大唐毒打后的突厥人总算从地狱难度回归了正常难度,开始在阿拉伯帝国操弄权柄。
帝国内部各地频繁暴动,外部又顶不住塞尔柱土库曼人,哈里发成了摆设,帝国逐渐土崩瓦解。
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崛起,控制了哈里发,但统治依然十分松散。
直到13世纪蒙古铁蹄到来,才摧枯拉朽般彻底灭亡了阿拉伯帝国。
当然,蒙古人同样统治不了如此辽阔疆域,16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又将阿拉伯半岛纳入版图。
但奥斯曼的统治依然十分松散,基层权力仍旧掌握在各位村长手中。
帝国强大时雨露均沾,有肉吃大家还听话。
可等到18世纪西方列强开始暴锤奥斯曼,各位村长的心思就又开始活络了。
其中就包括一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的村长。
他联合了一名伊斯兰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结合瓦哈比派教义创建新的伊斯兰教政体。
说到这,我们顺便说一句阿拉伯人的名字,完整的分为四部分。
首先是本名,然后是父名,祖父名,最后是家乡名。
例如沙特前国王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
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地方。
经常出现的阿卜XX,这个阿卜意思是仆人,XX则是真主的九十九个尊名。
放在一块就是真主的仆人。
伊本或者本,则表示继承关系,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指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儿子。
阿拉伯人的名字看起来其实很像我们春秋时期的“姓氏”。
姓代表血缘,氏代表家族分支,通常是祖先的名字、官职、封地等。
这种就是典型的封建特征,用以区分贵族与平民。
这么看,沙特阿拉伯也算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封建国家了。
19世纪初,趁着英国需要在阿拉伯半岛制衡奥斯曼,沙特家族被扶植起来。
没多久他们征服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并在1927年脱离英国殖民宣布独立。
跟奥斯曼帝国同时被锤的就是东边的大清帝国。
按理说中国不行了,丝绸之路断了,这帮沙漠人也就没钱赚了吧。
可运气又来了,1938年沙特发现大型油田,并且储量惊人,足够开采100多年。
但一个封建国家,你觉着他能保住这块肥肉吗?
沙特家族不傻,发现油田之后立马跟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签了个66年租赁协议。
从此算是交了保护费,美国成了沙特的保护国。
可是这帮从沙漠靠贸易白手起家的沙漠人可不只有这点心眼,人家自古玩的就是纵横捭阖,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
另一个篮子在哪呢?
回想起大唐盛世那会儿让他们赚到盆满钵满的丝绸之路,内心怅然若失,不由得又望向东方。
可那时候中国还一穷二白,怎么才能搭上线呢?
那就买点土特产吧,于是东风三进驻沙特。
洲际弹道导弹可不是窜天猴买回去点火就能放,这玩意日常需要大量维护和配套。
买了东风三,实际上就相当于买了中国一个导弹部队长期驻扎。
这根线牵起来,可谓牢不可破。
就是这条线,在几十年后中国崛起之时,将沙特和中国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没有当年这35亿的东风三,就不会有2023的伊沙和解,更不会有如今的中东穆斯林大团结。
但这仍然只是个开始,沙特眼睛瞄着的还是那千年以来的丝绸之路。
只有重启丝路,往日阿拉伯帝国的荣光才能重现。
阿拉伯人自古靠做生意起家,哪能不知道奇货可居的道理。
过去碍于美国淫威,只能跟我们私下里眉目传情。
现在好了,东升西落,攻守之势逆也,索性就挑明了干。
石油人民币结算,美国保护条约也不签了。
把美国恨得压根痒痒,拜登私下骂沙特是个贱民国家,还被人曝光了。
但又能怎么办?
一个200多岁靠一战二战捡漏的暴发户,跟一个1000多年的老狐狸以及5000多年的狐狸祖宗玩战略。
连一个完整周期的经验都没有,你让他怎么玩?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结合三十年实践经验,对《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进行逐字逐句地深入解读,已更新完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