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能力弱吗?从雍熙北伐浅析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分享至

很多人觉得古代军事能力最强的王朝是汉朝、唐朝,亦或是秦朝、明朝,而宋朝是不值一提的偏安王朝,虽然经济发达,禁军众多,却总是打败仗,甚至是连年赔款,然而事实如何呢?本文将从雍熙北伐为出发点,探讨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北宋疆域

势如破竹最终却满盘皆输的北伐

雍熙三年,三支全副武装的军队自东京汴梁城出发,他们满载着大宋皇帝和满朝文武的期望,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在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后,无论朝野,几乎人人都认为此战必捷,军队洋溢着对丰厚赏赐的无限期待。

西路军的副帅杨业此刻也是壮志满怀,身为北汉的降将,他对强迫北汉军士向中原同胞挥刀的契丹人恨之入骨,同时,杨业也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回报大宋太宗皇帝的浩荡君恩。正当大军休憩,驻于桑潜河畔时,东路曹彬军失利,仓促退兵之际,被契丹兵追破。庙堂中宋太宗急令各军撤退,切勿冒进。然而西军远在雁门,哪能参知圣意。监军王侁与麾下诸将贪图军功,威逼杨业出关,杨业深知此去必败,便建议主将潘美于谷口埋伏重兵,以接应大军,并歼敌于谷中。

雍熙北伐(网络图)

杨老令公在向潘美嘱咐置兵事宜时,是哭着说的,整个西军中,他唯一能托之以性命的,唯有这位成名已久的主帅了。可潘美即使身为主帅,也毕竟只是将领,监军属文官,在大宋竟可抢夺主帅的指挥权。王侁在关内不见辽军踪迹,急功近利之下,竟率大军出谷,潘美无奈下只能随军而动。杨业且战且退,到谷口竟无一兵一卒,悲愤之下,顿足捶胸,与残军力战而亡。

雍熙北伐初期可谓势如破竹,然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雍熙北伐的转折点在于岐沟关之战,岐沟关之败,乍一看是因为主将曹彬急功近利,孤军深入,但一个细节却暴露了更深层的东西。宋太宗居于庙堂,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实时战况。庙堂诸公分析后发现,东路曹彬的十万主力军补给不足,却深入敌腹,这很明显是骄兵姿态,辽军欲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故急令大军撤退,不许轻易追击。

雍熙北伐

很明显,总参谋部在汴梁的殿堂之内,总指挥与其说是主将,不如说是庙堂诸公与皇帝。本着旁观者清的说法,这种军事指挥制度倒也合乎情理。但是别忘了,古代作战,情报的传递是有很长的时间差的,而战局瞬息万变,又怎么可能时刻汇报,每逢作战,就要等待来自庙堂的指挥命令呢?然而宋朝真就是这么个奇葩的军事指挥制度,军政大事,总决于上,武将不得违背,更不得干涉。

其次,监军王侁竟能越过主帅,指挥一路大军!有人就说了,潘美作为主帅太过软弱,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老将又未免太名过其实,这其实又是一个表象。老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兵痞子又怎么可能听一介书生的话呢,必然是有所忌惮,有所制约。历朝历代,对武将权力的限制,几乎是每个有志、有才之君必做的事,而在宋朝,这种忌惮、制约变本加厉,几乎成为了武将心中的梦魇,使得武将内心惊惧,不敢有任何的违抗。那就是“崇文抑武”之策。

北宋的政治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的禁军将领,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方式称帝。那么对于宋太祖而言,他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政变再次发生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