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药神”:高中学历父亲为救绝症儿子,铤而走险研制自制药

分享至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产物。

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使平凡之人焕发出不凡的光彩,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与希望,一一编织成现实。

今天,文史君将引领大家走进一个关于“爱的奇迹”的真实故事,其震撼人心之处,不仅在于事件的非凡,更在于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父爱。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徐伟,一个在外表看来并无二致的普通父亲,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因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被书写成了传奇。

徐伟,这个名字,如今已被许多人铭记,他不仅是一位父亲,更因为他凭借一己之力,跨越了医学与亲情的重重障碍,成为了现实版的“药神”。

这一切,都得从他的儿子说起。

儿子被确诊为“Menkes综合征”

2019年6月6日,一个充满希望与喜悦的日子。

徐伟的家庭迎来了新成员——他的第二个孩子,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他们将其起名叫做“徐灏洋”。

小灏洋初降人世时,以他那白皙透亮的皮肤和灵动闪烁的眼眸,赢得了家人无尽的宠爱与期待,看似与世间所有健康快乐的孩子并无二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多数同龄婴儿开始展现出成长的奇迹,学会翻身、爬行,甚至尝试站立时,小灏洋的成长之路却显得尤为艰难。

六个月大时,他仍未能掌握这些基本的动作,头部也显得不够稳定,夜晚入睡时的姿势,到了清晨时还是保持着原有的样子。

作为已经有过育儿经验的徐伟和妻子,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小灏洋的不同寻常,心中不禁泛起了隐隐的担忧。

时间转眼到了2020年3月,这份担忧终于驱使徐伟带着小灏洋踏上了求医之路。

在医院,经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检查与评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这个家庭——小灏洋被确诊为患有极为罕见的Menkes综合征。

Menkes综合征,这一名称源自1962年首次报道该病症的Menkes医生,是一种遗传性的铜代谢异常疾病,主要影响男性儿童。

该病症的根源在于患者X染色体上的ATP7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吸收和利用铜离子,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多个器官的功能,患者的生长发育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Menkes综合征的发病率极低,全国范围内记录在案的病例寥寥无几,仅在北京及少数几个省会城市有过零星的报道。

小灏洋的确诊,不仅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让云南省的医疗界为之震惊,因为他成为了该省首例被确诊的Menkes综合征患者。

正因为Menkes综合征的罕见性,国内对于该疾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医疗资源与治疗药物极为匮乏,几乎找不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尽管国外有研发出的药物,但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国际贸易受阻,药物的引进变得异常艰难,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指望通过外部途径获得救治。

另外,医学文献中还有一个冰冷的数据,使得徐伟内心胆战心惊——患有Menkes综合征的婴儿,其最长的生存记录仅为36个月。

也就是说,小灏洋可能无法庆祝他的第三个生日。

这个残酷的现实,如同巨石般压在徐伟的心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绝望。

然而,在这绝望之中,徐伟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不屈不挠的斗志。

经过反复思量,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竟然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决定——他要自己研制药物,为儿子争取一线生机。

徐伟的“自制药”之旅

当徐伟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不出所料,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与不解。

妻子满心忧虑,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他的父亲更是直言不讳,打击他道:“你以为你是科学家吗?我赌你做不出来,别瞎折腾了”。

当时徐伟还加入了一个由相同病例家长组成的微信群,群内虽然只有30多位成员,但大家都是同病相怜,彼此间本应有着深厚的理解与共鸣。

然而,即便是这些经历相似的家长们,也无法理解徐伟的自制药计划,更没有人看好他的尝试。

面对周遭的质疑与反对,徐伟没有退缩,他深知自己的决定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更清楚,为了儿子,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国内缺乏Menkes综合征相关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徐伟只好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医学领域。

他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包括学术网站、国际医疗论坛以及专业的研究机构,不辞辛劳地搜集资料。

最终,他成功汇集了超过500份关于Menkes综合征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临床治疗实践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医学文献,徐伟开始了他的艰难探索之旅。

他夜以继日地沉浸在翻译和研究工作中,借助翻译软件的帮助,一点一滴地啃噬着那些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

这份坚持与努力,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有时候,他花费一整晚的时间,也只能勉强理解一篇论文中的一两个关键段落。

这些资料究竟有多难?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他在线上寻求帮众所提供的问题中我们可略见一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