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出一个目标,一个非常利民的目标。
即: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要达到7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现在财政用于民生的占比,为53%,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比例反映的是对民生的重视,不在穷与富。当然,缺少一个定义,怎样才算用于民生了?是修了一条便民之路,去完成GDP计划目标了,还是大幅提高了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支出?
用于民生的占比,当以全民共享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为主。
西方发达国家又是什么水平?
平均水平在80%以上,比如,美国是82%,作为一种比重关系,一定要努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高税制国家,取之于民多,当然也要用之于民多,至少比重上不能落后太多。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有一个数据研究,中国五项社保的法定缴费之和已达工资水平的40%,是G7国家的2.8倍,而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为64%.是商品本身价值的1.8倍。白重恩的数据说明中国的确是强势的财政,税收比较高。
其实,这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还是在财政怎么主导分配。
可以说,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美好时期内,由于经济的高增长,就业岗位在增加,居民收入总体上的预期比较乐观,但没有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
现在这个问题为什么突出出来了?
因为,居民收入占比低,不完全是一种社会问题,它本身也定义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当积累与收入严重不平衡时,市场开始出现反噬,这就出现了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高增长结束了。
对财政而言,挑战也是直接的。
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周期中,不可能继续扩大税基,相反,由于税率过重,无法修复利润表和负债表,裁员降薪,直接影响到民生,老百姓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消费将趋向于保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局面。另一方面,房地产也是典型的例证,房子卖不动了,全国地方财政将集体入不敷出,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务保持动转,这就是反噬。
所以,不在于取之民的有多少,在于取之民要回馈。
积累与收入的平衡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它也定义着经济发展的格局;反之,积累与收入的平衡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也是社会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