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建明
京杭大运河沿岸自驾游记(七)
——镇江 苏州 杭州篇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多云
为了稳妥一点儿,昨晚临休息前,又上高德地图搜索了一下,发现镇江长江边有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早餐后,来到江河交汇处——小京口。由于周围环境很难辨别哪里是交汇处?加上没有看到明显的江河交汇处位置标识,我无法确认是否到了江河交汇处,就沿着水边向东走了数百米,也一直没有发现标识。
这时,正好一个辅警朝我走来。向他询问情况,他告诉我这里是内江。要看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一定要去江边。在那里,眼界会很开阔。
说来凑巧,有一位散步的中年人路过看见我在打听江河交汇处的情况,便主动走过来向我详细介绍了江河交汇处的现状。他说,这里就是长江和运河交汇处。原来这儿是一个码头,后来因为地形变化就变成内湖(应该是内江,也许是他口误)。如果想多看看长江和运河交汇的情况,可以去长江边的“江海之门”和汽运码头。在汽运码头,你可以花三块钱买一张票,乘运送汽车的船去江对岸看看。然后,再买张票乘船回来,很方便的。
道谢后,我准备启程去江海之门。走了没多远,仿佛听见有人喊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散步者。他说,反正我是在散步,陪你走一段。
闲聊中我了解到,他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对本地的变化很清楚。期间,他不仅讲了很多有关江河交汇处的事,还说了不少的趣事。就这样,我们沿着古江南运河边走边聊。一直陪我走到古南运河第一闸口,他才告别回家。
因为我们几个人走散了,我在停车的地方等了十几分钟后才聚齐。
小京口到江海之门的距离很近,行驶不到四分钟,正前方出现了一座呈“门”字形框架结构的高大建筑。我想,这应该就是“江海之门”了。
将车停放在长江生态湿地公园停车场后,在沿着引航道岸边的一条小路向长江南岸行走的过程中回首望去,外立面为银灰色高大的江海之门塔楼,矗立在横跨引航道桥体的中央,显得格外醒目。这座造价4.28亿元的单体建筑,以其恢弘之势夺人心魄,令人过目难忘。
来到连接长江和运河引航道与长江的交汇处,正如辅警所说的那样:“眼界会很开阔”。远处那几艘行驶在宽广江面上的大货轮,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小舟。
终于见到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壮观情景……
返回江海之门,仔细观察了这座高36.6米,9孔(1个40米宽的孔、7个20米宽的孔、还有1个宽20米的非标准船闸)的闸站桥。
横跨引航道南北的闸站桥路面,被“门”字形观景楼台分隔成东西两部分。朝西北方向望去,不远处是引航道与长江的交汇处;向东南方向望去,是引航道通往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的水道;观景台下方,桥面是开放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宽40米、重45吨的弧形钢制主闸体。
“江海之门”具有拦洪、排涝、蓄水(深度5.8米)、引水、换水、控制内江水位等功能,是沟通南北岸交通等多功能的大型节制闸。
设计制造者认为,“江海之门”寓含着“镇江之门”之意。即大江东下迎面而来的镇江城市之门,也是历史上长江入海的江海之门。
我是第一次来镇江,其城市建设规模与我来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优美的环境、热情的居民和物美价廉的饮食,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小京口,见到的是古江南运河与内江的交汇,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但碧波荡漾的水面,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在江海之门,看到的是连接江南古运河和长江的引航道与长江的交汇。这里不仅有烟波浩渺的江面能让人眼界大开,还有那座据说是江苏省内单体建筑投资最多、科技含量最高、造型宏伟独特的节制闸……
今天,是我本次自驾游以来最为喜悦的一天。因为我能近距离地接触到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节制闸,看到了最感兴趣的场景。
下午赶到苏州。晚饭时,点了三荤一素适合老年人的菜品,大家还喝了一点小酒,算是犒劳了一下自己。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多云转雨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南至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总长度的40%。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两岸,不仅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古驳(泊)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城门、关隘、古塔、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园林、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而且纵横交错的不同水系如同蛛网般分布。在高德地图上,直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游玩?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去离宾馆最近的运河码头看看后再作打算。
我们直接来到京杭运河岸边。这里的游人不是很多,显得非常安静。两岸绿树成荫,映衬着碧绿平缓的运河水,构成一幅美感十足的山水画。码头上,停泊着几艘不大的游艇。晨风中,漫步在如此美妙的运河边心情变得很舒缓,一路过来的舟车劳顿之感荡然无存……
接下来,褚德光建议大家去游览苏州著名的景点“木渎古镇”。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苏州市城西,紧邻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有一条发源于邻近广福镇的香溪河流经木渎古镇,汇入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第一条人工河——胥江。沿着胥江逆流而上可入太湖,顺流而下直通苏州市区。
史料记载:胥江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因为战争需要,伍子胥主持开挖的一条水源出自太湖,经胥口、木渎,过横塘、进胥门与外城河交汇,全长14公里的人工河,其开挖时间早于隋朝的大运河。
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1]。同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而得名。
吴王夫差灭亡后,越国大夫范蠡携美女西施,就是从木渎的香溪河上驾一叶小舟,去往太湖过隐居生活了。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和太湖门户的木渎古镇,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美誉。
进入木渎,我很快就被古镇富有江南特色的风情所吸引。贯穿古镇的山塘街与香溪河并行,小桥流水、绿荫绵延、深宅大院、幽深街巷、古朴石桥、精巧亭榭,还有那份令人心驰神往的宁静和慰藉……
“明月古寺”位于木渎古镇中段,明黄色的外墙格外醒目。它始建于公元935年的唐末,清代时曾重修过。现在的明月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翻新过的。寺院内清净整洁,佛堂内有很多佛像,雕琢工艺精湛、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诗人李果曾写下:“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的诗句。我想,当时古寺内外应该能看到梨花盛开的景象。不知那片梨树林,当今是否无恙?还能否再一睹古寺内外梨花绽放的盛景?
史书记载:清乾隆帝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足见,乾隆帝对木渎古镇的偏爱。公元1751年的春,乾隆第一次来到木渎便被古镇的秀美所打动。于是,写下了一首盛赞木渎的诗作:
平楼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
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挚远物趋。
周咨岁计云秋有,旋察官方道弊无。
入耳信疑还个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后来,当地官员将此诗刻在乾隆亲题的“御码头”石碑背面。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有用的材料少得可怜。不过有一个现象让我大惑不解,就是所有提及此诗的学者的看法竟然出奇的一致:“清汤寡水,不值一提”。更有甚者认为,这首诗充其量就是一首顺口溜。
我不懂诗,不敢妄加评论此诗的优劣。但是,乾隆多次亲临木渎使古镇名气更上一层楼,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游船码头等船的游客挺多。炎热的夏天,在香溪河上泛舟赏景是不错的选择。漂流在因西施洗妆而满河生香的香溪河上,不仅能凉爽地小憩一会儿,还能见到街面所看不到的景致,应该说是非常惬意的……
站在香溪桥顶部环顾四周,虽不能说一览无余,但也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视力可见之处,风景无限好。木渎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都会使人流连忘返……
在去停车场的途中,发现一个很久不见的邮筒,这让人感到很新鲜。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在,还会有人手写书信吗?因为邮筒上标有开箱时间:周一至周日 每日一次,13:00,估计还真有人在使用邮筒。
注:馆娃宫[1] 春秋时期吴人呼美女为娃,馆娃宫为美女所居之宫,这里美女特指西施。
来到杭州武林码头时,已经是下午了,终于到达本次京杭大运河自驾游的终点。就是天公不作美,天气阴沉沉的、周围的环境灰蒙蒙的,时不时的还会落几滴小雨。我基本无法拍出几张自己能看得过眼的照片,在整理日记时不得不过多地使用一些网络照片。
登上位于京杭大运河终点的西湖文化广场桥,展现在眼前的是运河北岸那座高耸入云的环球中心大楼。目前,它也是杭州地标性建筑之一。沿桥面中心线,镶嵌着巨型铸铜浮雕——《京杭大运河风情》;大桥西侧南岸,是武林门码头原侯船、登船的地方;那座厚重、沉稳,在正面两根石柱上镌刻着:“北往南来,千里碧波贯今古;湖光山色,满城佳气蔚葱茏”楹联的八柱门楼,也是杭州人民心目中的地标之一;大桥东侧南岸,是2023年9月投入运行的武林门码头新建客运中心。
一路南下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向东拐了个直角弯,奔向钱塘江汇入口。
有资料介绍:始建于1978年的武林门码头,曾经是浙江省内河水上客运码头之最,也让杭州的水上客运中心锚定于此。此后,经过几次改造后运载能力有所提高。
2021年底,武林门码头启动提升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武林门码头、环北公园及码头南岸绿地区域,具体包括改建原有水上巴士泊位,新建游船、水上巴士客运中心和泊位,新建景观廊带,改造滨水段整体景观空间等。
改造后的武林门码头,有两条乘船出发的旅游线路。一路往北,可以游览大运河(杭州段)最精华的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御码头、富义仓、拱宸桥、高家花园、塘栖古镇等蕴含深厚运河历史文化的景点;另一路向东,经三堡船闸,则可以体验由大运河和钱塘江串起的杭州城市风光。这两条往北和往东的游线,共同组成“品味宋韵·运河钱塘江联游航线”。
据说,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还能坐上恢复开往苏州的航船和在此码头发船的内河游艇等其他运河巡游项目。
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有一条用花岗岩制作并镶嵌有青铜雕饰年代数字的《千年运河》步行道;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桥上,沿中心线也镶嵌着《京杭大运河风情》的巨型铸铜浮雕。这两处奇景,见证我们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旅程。
离开武林门码头时,开始下小雨了。
当晚,杭州战友朱虹夫妇在我们入住的酒店热情款待我们,朱虹和沈彩丽比较熟悉。之前,我没见过朱虹夫妇。他们非常热情,准备了很丰盛的菜肴。九个人,这么多的菜,显然过剩了。朱虹的丈夫很幽默,他笑着说:“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让大家多品尝几样杭州的美味佳肴。菜是点得多了一些,就餐的人又少了点儿;没关系,剩下就打包……”
和朱虹夫妇告别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
(未完待续)
本刊独家原创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徐建明 籍贯湖北潜江,1950年1月出生,1968年2月在银川市应征入伍,任骑兵第二师四团三连战士、陆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三营七连文书、班长。1971年3月退伍,分配到银川市民政局工作,后调入银河仪表厂,任技术科产品设计员、组织科干事、劳资科副科长。1985年4月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1990年初调宁夏自治区供销社,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科技营销处副处长、机关党总支书记、保卫储运处处长及监事会办公室主任等职。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电气工程师、经济师。曾荣获自治区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2010年2月退休。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