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医生最近在看一本奇书《欺骗世界的医生》,内容让我惊叹不已,暂不透露。在快看完时,突然看到了一项38年前的牛逼研究,眼前一亮,拍案叫绝,惊为天人!
实在忍不住,必须分享给大家,大家做好准备了么?
发表于柳叶刀上的古董级牛逼论文
doi: 10.1016/s0140-6736(86)91044-5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两位芬兰人,一位是儿科专家Heikki Peltola,另一位是流行病学专家Olli Heinonen。他俩竟然找到了581对双胞胎,通过精妙绝伦的方案设计,绝对科学地展示了麻腮风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要知道,中国从2020年6月1日起,给8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替代原来的麻风疫苗。这样加上18月龄的麻腮风疫苗,中国儿童实现了国际公认的两剂次麻腮风疫苗。
这是一个迟到的福利,因为从2008年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开始,就想着给8月龄孩子也接种麻腮风疫苗,但因为疫苗产能不够,所以拖了12年后才得以真正实现。
麻腮风疫苗虽然比麻风疫苗多预防了流行性腮腺炎,然而家长们却在担心:疫苗多了一种成分,会不会反应也大了?
有担心就有响应。很多家长在孩子8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就吐槽孩子各种不舒服,这种吐槽还会互相影响形成滚雪球式的跟帖,于是坊间就开始流传说麻腮风疫苗反应大。
连著名的妇科大夫段涛,也来个标题党科普,把麻腮风疫苗说成“让妈妈闻风丧胆”的疫苗,不过内容还是应对疫苗常见不良反应的正经科普,并没有用数据证明麻腮风疫苗的反应大到让妈妈们闻风丧胆。
那么麻腮风疫苗8月龄接种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呢?
芬兰的这项研究可谓一锤定音,毫无争议。
简单来说,两位芬兰学者居然找到了581对双胞胎,每对双胞胎分为A娃和B娃。先是A娃接种麻腮风疫苗,同时B娃接种安慰剂;21天后再A娃接种安慰剂,B娃接种麻腮风疫苗。
这项研究实际开展注射的日期是1982年11月1日~1983年10月31日。双胞胎的年龄是14月龄~6岁。同意参加研究的双胞胎,会分到一对“疫苗”包——橙色和绿色的“疫苗”各1支,1支是麻腮风疫苗,1支是安慰剂。 安慰剂除了不含病毒,其他成分和麻腮风疫苗一致,溶液的颜色也一致。 注射后,都同样观察健康状况并做好健康记录。
家长只知道孩子每次接种哪种颜色的疫苗,但不知道是疫苗还是安慰剂,接种医生也不知道。只是在最后的健康记录表全部收全后,两位学者在分析数据时才用真实的分组替代颜色。
这种方法太牛逼了,不是么?
双胞胎是最相似的人群,就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研究对象身体素质的一致性。而且不是A娃组接种疫苗+B娃组接种安慰剂就结束了,而是轮流接种,在时间上错开,这样可以进一步避免分组上的不均一性。
最后的结果整理成了简洁的表格,真相就大白了:
先看下面这个利用微信图片翻译功能生成的原汁原味表,是把麻腮风组与安慰剂组的症状率相减得到的差值。
可以看到,差值最大的是易怒症状,相差4.1个百分点,意味着麻腮风组的易怒率高于安慰剂组4.1个百分点(CI 95%为2.1~6.1个百分点)。
但是,绝大多数差值不到2,甚至安慰剂组的咳嗽率和恶心率还比麻腮风组高1.5和0.8个百分点,不过没有统计学意义。
实际上,表格中CI 95%这列包括0的,都意味着这种差异可能只是抽样误差,而不是真有区别。
举个例子:我抛硬币100次的正面率59%,你抛100次的正面率55%,虽然相差4个百分点,但如果统计学计算出这个差值的CI 95%包括0,那就说明我抛硬币水平并不比你高明,这次抛硬币比赛的正面率不同,只是巧合罢了。
以上比较的只是差值,得到一个大概印象:麻腮风组的症状率与安慰剂组非常接近,多数症状只是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一些只是抽样误差导致的。由于没有给出绝对症状率,就无法进一步判断。比如1%和3%,20%和22%,都是差2个百分点,但意义不同,前者显然比后者更值得关注。
下面的表格,就完完整整地展示了各种症状的实际发生率,具有压倒性的说服力,足以让你真正理解所谓的疫苗不良反应是怎么回事。
这个表格是高度浓缩版,先看A列,就是接种麻腮风组各种症状发生率,B列不是安慰剂组的症状发生率,而是用A列减去安慰剂组症状发生率后的差值,这样就很直观地看出了两组症状发生率的差异。
我以低热率为例:
注射后1~6天的低热率,在麻腮风组是163,在安慰剂组是162,差值只有1,可以说几乎没有区别。考虑到接种人数是581×2=1162人,你还可以计算出两组发生低热的人数。注射后7~8天的低热率差值只有2,也几乎没有区别。
但是,注射后9~10天和11~12天的低热率差值分别是22和11,这就有较大差异了,但这个差异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抽样误差,需要做统计检验才能明确,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做一下。
把注射后1~21天的低热合计得到麻腮风组低热率是854,安慰剂组是819。两者的差值是35,占麻腮风组低热率的4%。我去做了统计检验, 得到的概率P值为0.03,即认为麻腮风组和安慰剂组的低热率确实存在差异,但从实际的差异非常非常小。
最后的解读:接种麻腮风疫苗后21天内有85%(854‰)的孩子会出现低热,但每100个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出现的低热,只有4个归罪于麻腮风疫苗(此即差值占麻腮风组低热率4%的解释),其他96个只是巧合而已。
我们再看中热和高热,就会发现在注射后的1~6天里,两组的症状率几乎没差异,但越往后差异越大。最后,接种麻腮风疫苗后21天内的中热率和高热率分别只有9.7%和2.5%,但每100个中热或高热里归因于疫苗的比例为55%和76%。
如果把注射后1~6天的三种发热率合计,就会发现麻腮风组和安慰剂组实际没有差异。由此陶医生可以大胆地说:接种麻腮风疫苗1周内的发热,几乎不可能是疫苗本身引起的。实际作者也有类似结论:
绝大多数低热不是麻腮风疫苗引起的,但高热很少是麻腮风疫苗以外的因素导致的。麻腮风疫苗引起的发热,通常发生在接种后7~12天,高热最常见于接种后9~10天……
把发热看明白了,其他症状的解读依葫芦画瓢即可。
但是,咳嗽、恶心/呕吐在麻腮风组比安慰剂组分别低了19个和8个千分点,显示出疫苗反而能减少咳嗽和恶心/呕吐,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作者在讨论给出了其他疫苗的类似结果并这样解读:麻腮风疫苗甚至可以对普通感冒提供短暂的保护。
作者最后还认为,如果要发现麻腮风疫苗的罕见不良反应,这个研究的样本量还很不够,他们正在收集50万名儿童的接种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麻腮风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症状率的微小差异,以及看上去不低的各种疫苗“反应”,作者提出了两个解释:
第一,如果一个孩子打疫苗,父母会有意或无意地比平时更密切地观察孩子,并倾向于将任何迹象或症状归咎于疫苗。
陶医生解释:在这个研究中,安慰剂组同样是注射,和真实的打疫苗没有区别,所以安慰剂组的症状率也因为父母的关注而高于预估水平。
第二,急性传染病在儿童群体中很常见。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对7000名16岁以下儿童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任何时候都有:10%的儿童有感冒症状;5%~9%男孩腹泻(女孩4%~5%);5%~9%的男孩中耳炎(女孩2%~3%)。因为大多数“疫苗反应”与传染病有相同的症状,其中发热最为典型,往往父母会将这些症状就归因于疫苗,真正的传染病却被无视了。
陶医生解释:这就是疫苗的宿命,本来就要发热、要感冒、要腹泻、要中耳炎,但因为父母注意到孩子之前打了疫苗,这些症状就都算到了疫苗头上。
最后,如果读者要杠麻腮风疫苗反应就是大,那也只能杠这581对双胞胎打麻腮风疫苗的年龄比中国晚,前面说了是14月龄~6岁,而中国是8月龄,所以丹麦这项研究不能照搬到中国。
好吧,这杠我也不反对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