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司令员,确认黄百韬的尸体已寻获,身份无误!”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正处于胶着时期,正在前线进行作战指挥的粟裕,此刻正坐在指挥营,皱眉看着桌上摆放的地图沉思。
突然,一名战士急匆匆地跑进来,尽管他已经尽力压制笑意,让自己显得专业些,但面上还是难掩喜色。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粟裕听闻更是猛地站起来,椅子因惯性向后滑去,发出“刺啦”的声响。
这一喜讯让粟裕激动万分,当即大喜拍桌而起,面色欣喜,语气急切。
“确认是黄百韬?确认他人已经死了?确认消息属实?”
快言快语的三连问,让粟裕的惊喜之情尽数显露。
“千真万确!”听到战士言辞恳切地回答,粟裕感到整个人陡然一轻,紧握的拳头也猛然松开,身体像是瞬间被抽空了力气,摇摇晃晃竟要倒下。
这一刻,黄百韬死亡喜讯的冲击,竟让粟裕喜出望外到将要昏厥。
但奇怪的是,明明粟裕对上黄百韬时屡战屡胜,为何还有着如此大的压力,得知其去世竟惊喜过度,猝然昏厥?
三次交手,屡战屡败
要谈粟裕为何如此在意黄百韬的身亡,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头号强敌,这就要从两人惊心动魄的三次交手谈起。
第一次是苏中战役,粟裕“围魏救赵”,打黄百韬一个措手不及。
苏中地区在当时位于华中的东南边缘,与国统区的重要城市隔江无声对峙,这使得蒋介石一直将夺取该地区视为击败解放军的关键所在。
于是,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员李默庵,带领共计十二万的兵力意图向苏中发起进攻。
好在粟裕对此早有察觉,在其有所动作的第一时间便做出反应,带领三万多华中野战军一个月内连续作战四次,歼敌四分之一,顺利阻挡敌军的全面进攻。
为打破僵局,李默庵急令黄百韬所带领的二十五师进攻邵伯,怎奈粟裕棋高一着,先是派五个团坚守邵伯阵地,又带领一部分兵力进攻黄桥、泰州,使出一招“围魏救赵”。
果不其然,正当黄百韬因久攻不下恼羞成怒时,又得知赶来支援的第九十九旅在路上就已被消灭,其深感侧后方遭到严重威胁,当即下令从邵伯撤回扬州。
第二次,就是我们熟知的孟良崮战役,黄百韬优势转劣势,再败粟裕手下。
战役打响之初,国民党第七十四师被粟裕围到孟良崮,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情况告急之下,蒋介石命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和其他九个整编师全力支援,以期扭转局面。
而凭借武器上的绝对优势,黄百韬带领军队不断向孟良崮推进,不出两天便将战线推至距阵地六公里之处。
但由于其他增援部队遭到阻击,无法按时抵达指定位置,此时解救被围困的张灵甫成为首要目标,而解救的关键就是夺取黄崖山。
令黄百韬头疼的是,粟裕早有先见之明,命第六纵队昼夜行进,先行夺取黄崖山,抢占优势制高点。
紧随其后的黄百韬,眼见已经失去地形和时机上的优势,便发动浑身解数带兵冲锋,可最后也无济于事。
黄百韬再焦急,也只能对着山头望眼欲穿。
十六日,深陷包围圈、深感援救无望的张灵甫,在被我军击毙前致电蒋介石,痛斥黄百韬援救不力,致战役结束后,黄百韬被大怒的蒋介石撤职留任。
第三次是豫东战役,粟裕带领压倒性兵力抗住黄百韬军团的猛烈反攻,歼敌九万余人。
1948年7月,粟裕调动一切可集中的兵力,在凌晨向黄百韬军团发动突袭,杀出一个措手不及。
猝不及防的敌军被包围压缩,恼羞成怒的黄百韬下令集中火力发动反击,利用坦克引导,飞机炮兵火力支援,试图翻转局面。
两天后的下午,就在黄百韬下令烧毁所有机要文件,做好鱼死网破准备之时,第二天天亮,他崩溃地发现,粟裕撤兵了。
从这三次交手中可以看出,粟裕的指挥和作战能力都远高于黄百韬。
而且在这次淮海战役中,华野兵力数倍于敌,他又是何故有着如此大的压力?
狡猾机敏,不可轻视
究其原因,要从粟裕评价黄百韬军团的一句话讲起,“军团战斗力中等偏上”。
黄百韬所在的第二十五军,最开始属黔系军阀王家烈,但由于战斗力低下,番号一度被撤销,直到1938年重建。
重建之后的第二十五军,由第五十二师和一百九十师合编而成,抗战爆发后又编入新兵预三、预四师,后又几经调整而被“中央化”,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被重视程度都得到很大提升。
而在黄百韬接手后,第二十五军又是更上一层楼。
他本人也曾前往陆军大学深造,属于当时国民党内部俗称的“绿袍子”,与黄埔生分庭抗礼。
后被何应钦推荐到顾祝同身边后,很快就凭借“会来事儿”和“听话”,成为其心腹,纳入嫡系将领之列。
要说成为嫡系将领有什么好处,第一点毋庸置疑便是可以获得蒋介石的信任。
蒋介石为人多疑,多倾向于重用忠诚于自己、有能力且值得信赖的人,获得他的信任,让他重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一旦被重用,那获得的好处就不言而喻。
在上文讲孟良崮战役时便提到,黄百韬有“武器之利”,这也是让粟裕觉得其难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个抗战时期,蒋军缴获日寇一百多万全套装备,并立即对五个军团进行“换装”,其中一个就是黄百韬的第二十五军。
而由于黄百韬作为嫡系将领,可以优先申请更换装备,虽不能一次性全部申领,但也是五个之中日式装备更换普及率最高的军。
如果只看装备来说,胡琏的十八军和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还是全美式军械,为什么他们没能让粟裕视为劲敌呢?
主要原因是他们虽有美式军械,但未能发挥出其全部火力。装备虽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也是白搭。
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装备美式军械的七十四师被粟裕全歼,而黄百韬装备日式军械的二十五师却能猛冲猛打,直逼我军防线,甚至险些将被围困的张灵甫救出。
除他们本身的作战指挥能力外,美式装备虽好,但后勤补充消耗巨大,不比日式军械。
当时的美式军械多为自动武器,射速快,弹药消耗自然也快,美国能做到及时的供应,但蒋军却做不到。
蒋军内部军械五花八门,自制、德制、美制、日制等等,而且一个军中装备混装,后勤供给混乱,加之蒋军对后勤的不重视,需要强大后勤支持的美式军械自然发挥不出全部火力。
而日式军械在弹药消耗和后勤支持方面需求要小,加上第二十五军改制为整编第二十五师后守在沪杭地区,使得黄百韬又手中存有大量缴获的日军物资,在战场补充上,远比其他部队好得多。
因此早期在装备上,黄百韬的二十五师对上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可谓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再者,黄百韬本身的带兵能力也很不错。
他接手第二十五军后,一边攻心一边打压,很快树立起个人威严,并成功对部队进行改造和整训。
虽然这些离不开顾祝同这个大靠山的支持,但如果他自身没有能力,那同样也难以服众。
就黄百韬本人来说,他与大多数蒋军将领有着很大不同,个人操守算之中的上等,对士兵和部队纪律要求也很严格,时间一久,众人自然而言对他信服。
得到信服的好处,那便是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兵,这一点对比杜聿明优势就很明显。
黄百韬的兵团数量不及杜聿明,但好在他自己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能够发挥出兵团的大多数战力。
而杜聿明手下的邱清泉、李弥以及孙元良却都心怀鬼胎,尤其是孙元良一手所谓的“奉命突围”,让杜聿明濒临崩溃。
加上黄百韬很会审时度势,用兵作战灵活狡猾,令粟裕很是头疼。
在邵伯保卫战时,黄百韬并未觉得粟裕调出一部分兵力离开后,自己再攻打邵伯会更加容易,反而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并当机立断从邵伯撤出。
而且在碾庄二人交手时,黄百韬能仅凭十二万人的兵力,在华野二十万人的猛烈火力下坚持十二天,不少指战员都抱怨“太难打”。
要知道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艰难,也只有九天,当时孟良崮打张灵甫也只花费三天时间,可见黄百韬的难缠程度之高。
因此无论是从装备、兵力还是作战上来说,黄百韬都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对手,粟裕对其生死如此在意也无可厚非。
结语
淮海战役前,作战厅长郭汝瑰与黄百韬见面,见其面露不虞,便问起缘由,对于他的关心,黄百韬当时并不在意,甚至开玩笑说:
“最近身体不适,可能是时运不利,能不能活过这遭还不好说……”
当时的两人也没有想到,未曾在意的玩笑话,竟一语成谶。
1948年11月底,黄百韬眼见最后的顽抗也无法抵挡失败的结局,拔枪自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