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完了达摩祖师的《血脉论》和《安心法门》,接着来讲达摩祖师的《无心论》。
第一句是:「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这是说至理原本无法用语言形容,需要假语言来显其离。大道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需要通过接粗而见其形。
因为大道不立文字,也无法言说。原本就无名无相,一物不立,你只要一言说,必然有其名,没有名你无法言说,一旦有了名相,就是有了落处,那么就有了一物,不再是无相的本体。
但是大道虽然离一切相,离一切文字及语言,但亦不废文字及语言,还有文字般若,不然佛陀为何要留下那么多佛经呢?
如果真不能言说,那达摩祖师为何要留下这本《无心论》呢?所以不要因此而废除文字及语言。
但是不能着在文字相上,不然就不是无相的大道了,所以不得已而假名,也就是这里说的“假言”、“假立”。
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是为了言说这个道,只能假名之,所以老子强名曰道,从而因言说来显道之意。
但毕竟是强名曰道,所以并非真道,即《道德经》所谓:“道可道,非恒道也”。
这里为了体现无心的本体,一样是假立两个人的对话,来谈无心之论。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答曰:“无心。”」
这是第一问,也就是问我们到底是有心呢?还是无心呢?这里回答说是无心,所以我们说“无心即是道”,所以《道德经》里也说:“圣人恒无心。”
其实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已经明白了,无而不无,虽然无心,但无即是有,所以说有心也没错。
但同时,有而不有,有即是无,不能着在有上,所以是无心。
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有、无、非有、非无。
因为自性离一切相,故无心;同时自性又能真空生妙有,道生万物,从而即一切相,所以是有心。
体用一源,性相不二,所以有即是无,无即是有,那么有心亦是无心,无心亦是有心。佛者无心亦有心,无心无不心。又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便是无心的本体;生其心,便是有心的妙用。真空生妙有,妙有本于真空,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