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故事,是一段没有战争的历史,但我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希望你们记住这座城市的故事。
---「长春」。
三年前,这里还是日军统御下,伪满洲国的皇都。短短几年过去,1948年的长春,我们不再叫它皇都,我们可以叫它“难城”。
长春,是卫立煌上任伊始,所下之最大棋眼。
这座北境孤城,不是以城破将死的结局被写入历史,而是在一场围猎中结束了它的皇都宿命。
据相关数据显示:长春围城,50余万城内百姓,饿伤死亡者12余万,城外救济20余万,城内仅余18万。
咱为了故事的真实性,还是老办法。
既然长春围城的故事鲜有记载,那咱就从前线将领的回忆录中寻找蛛丝马迹。很巧的是,关于长春围城的故事,敌我双方的主帅似乎都想为这座曾经悲凉的城市,留下一点文字痕迹。
他们是肖劲光和郑洞国。
一位是长春围城总指挥,我军高级将领肖劲光。
一位是为了国军东北大局,在长春苦撑危局到最后的国军高级将领郑洞国。
历史似乎就是为了见证这一幕的巧合,他俩在敌我双方的阵营中,又同为第一兵团司令官。
1948年,3月。
林彪收到侦察情报,长春有专机落地,似有大官入城。
郑洞国在回忆录里说,这月他进入长春,原本仅是指挥永吉60军撤退长春,并命长春新7军接应相关事宜。
原本,这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指挥。他已经准备好离职休养,卸甲归田,整个菜园子,养一群小花猫度过余生。
但命令来了。
当月,在长春的郑洞国又收到卫立煌电报,任命他为第一兵团司令官,坐镇长春,主持大局。
早已决定辞职不干,前往北平治病的郑洞国怒火中烧,当天乘机飞往往沈阳公署大楼找卫立煌理论。
可卫立煌的感情牌打得实在太好。一边是蒋介石的严令,一边是卫立煌的真诚恳求。
几天后,郑洞国又乘坐专机进入长春。
郑洞国形容那天进入长春的感受:叫做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肖劲光在长春外围布置一纵、六纵并独6师、独7师、独8师、独9师、独10师五个独立师,成功包围了长春。
即便是身陷囹圄的长春城也不例外,郑洞国照例在城内举行隆重的阅兵典礼,庆祝蒋总统荣登大位。
新7军新38师和第60军第182师奉命接受检阅。
两师走过阅兵台,郑洞国想了许多。他想到了曾经的印缅战场,遐想了未来长春城内的部队命运,直到身后的副参谋长杨友梅轻轻碰了一下他的手臂,郑洞国才如梦初醒,目送两师离开了会场。
按照郑洞国的说法,当时的他好像正在经历一场“葬礼”。
当天晚上,郑洞国召集新7军军长李鸿、第60军军长曾泽生、副参谋长杨友梅举行军事会议,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朝着机场防线主动出击,扩展生存空间,并趁机向当地农户抢购粮食。
5月21日。承担出击任务的是刚刚参加完阅兵庆典的新38师和第182师。第二天天刚亮,新38师作为先锋出击,第182师尾随跟进,到当天下午推进三十公里,占领了小合隆镇。
郑洞国甚至高兴的专门到前线视察,同时命令新38师一边搜购粮食,一边向西回旋,尽量争取与西郊大房身机场建立一长条阻击阵地。
三天后(即5月24日),还在小合隆镇地区收集粮食的新38师和第182师同时收到郑洞国命令,务必马上撤回长春。
郑洞国此时才明白,长春城内主力北出无阻,其实是中了肖劲光下的套。肖劲光的目的就是要趁此机会,一举攻占机场。
当天,我军攻占大房身机场,从此彻底断绝了国军的空中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