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谢谢大家的陪伴
今天文章没录音,请见谅
假如,我们只是有孩子,却不用卷孩子,育儿一定会快乐很多吧。
假如,我们只要教育孩子,却不用被裹挟着,为了考试分数而教育孩子,人生一定会轻松很多吧。
嗯,确实有很多人这样期望。
也有人选择逃离国内千军万马闯中高考独木桥的路,送娃进国际学校,或者干脆带着小留学生们换一个国家生活。
暑假逃到大理的我,听说好多云南妈妈,带着孩子去了一个“更休闲、花钱更少、教育品质不错却完全不卷”的地方生活,那就是“隔壁邻居的邻居”——泰国。
尤其是泰国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清迈。
我好奇地找刚刚带娃从泰国旅游回来的二肉包妈打听,她说:清迈,那就是邓丽君最爱的小城啊,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生活在那里。
我委托二肉包妈找到并采访了三个带娃在泰国清迈读书超过5年的家庭,她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昆明。
二肉包妈说聊天收获很多,虽然她自己大概率不会带两个儿子去泰国留学,但却有很多比“在哪里上学”更重要,也更有趣的事,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今天的文章比较长,因为我们想把更多三位妈妈的真实想法分享给大家。
本文写的是留学,不是旅游,所以专门挑选了在泰国清迈留学超过5年的家庭。
她们说自己身边每个月都会有国内各地的妈妈带着娃来了,没多久又走了——最短的1个月都不到,交给国际学校的十几万元学费都不要了。
家里孩子要留学,就算是去读大学,也是很大的事儿,何况是举家迁移,陪小娃娃换个国家读书——选择成本是相当高的,谁都不可能真愿意一两个月,半年一年就撤退。
不能说她们是教育的成功者,但她们自己选择的路,走到底了,走通了。
怎么做,才能让“我家的教育选择”走得通呢?
上海 @潇潇:是我先想去泰国生活,顺便带娃过来读书的。
她说自己年过三十才结婚,抚育孩子的所有事务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操持,所以在哪里带娃其实并没有区别。
相比上海夏天热极了,冬天又冷极了的气候,她更喜欢泰国的热带季风气候,尤其是北部的清迈,一年里特别热的时候其实没几天,雨季和凉季都很清爽,山温柔海清朗,当地人亲切好客,花草鱼虫热热闹闹,她度假来过许多次,才4岁半的娃,在泰国生活的话,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在大自然中畅快地奔跑,多好啊!
潇潇根据自己清晰的需求,选择了清迈;
她还根据自己清晰的需求,给女儿选择了学校,她说自己懒,选了就不会轻易换,所以要选能从幼儿园一口气上到高三的;自己懒得抓学习,就要找一个学习抓得相对严一些的;
她选择住在一个华人社区,小区邻居都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氛围够用了。最终她选择了清迈一家很靠前的英制国际学校:每年会把“中考高考”分数公布在官网上。
她的育儿原则,都遵循这个“我想要,所以我选择“的逻辑通路;
我知道这个逻辑的下一段是什么,那就是,她的女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学习和生活,可以、而且应该由女儿自己去选择。
好酷的妈妈,我喜欢!
默默:我们家不是为了专门带娃来泰国读书才搬家的。
2017年北京雾霾挺严重,她和先生都觉得在北京的生活堵得慌,又焦虑又疲惫,突然就想换一个地方生活,上网一查,觉得曾经旅游过的小城清迈,就是个不错的地方。
默默说17年4月,她才开始联系清迈的学校,那时整个清迈国际学校只有7家,一个个发邮件联系真不算多麻烦,她选定了一家老牌的英制学校。几个月以后,一家三口来到了清迈。
我问她,女儿都读完4年级了,有北京东城区的学籍,说放弃就放弃了,难道不会担心选错了,没有退路了么?
默默说,北京班主任告诉她们,学籍最长可以保留到6年级升学前,而一旦小升初没有回来,就真要一条路走到黑了。
一条路走到黑,这句话在带娃留学泰国的妈妈群中,是高频词。实际上,不管是在泰国、欧美还是国内的国际学校,只要离开公立教育体系,这句话都是高频词。
我们总觉得国内的公立教育体系森严拘束,但森严和拘束的另一面,恰恰是安全稳定——围城里堵得慌,挤得惨烈,但是围城外到底是旷野,还是另一座围城呢?
终于,在泰国生活时间最长的昆明妈妈风儿告诉我:他们夫妻是专门让娃去泰国上学的。
风儿:要想靠自己的家庭资源和文化底子,让娃在国内高强度的考试竞争中闯出条路,太难了。
“国内争不过,到了泰国难道就一定能争得过?以后找工作不还是竞争么?”我直接问。
“至少她能熟练运用两门外语啊,泰语和英语,当个翻译或者导游,也不会饿死吧。”风儿很干脆地回答。
这倒也是。
总结一下答案:
风儿两口子是做了充分的“底线管理”的,潇潇和默默也一样,她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做选择,做了这样的选择,很可能就是一条路走到黑。
以下几点需要重点提示:
第一,为了娃的教育,一心要把娃培养成精英的,真别来泰国读书 ,除非只是把泰国当跳板去欧美。
第二、孩子 最好初中以前过来 ,大了可能不好融入泰国文化环境,会有很多冲突。
第三, 东南亚整体上看,读书生活都便宜一点 。同级别的国际学校,清迈的学费比北上广深要低一些。
生活消费的话,丰俭由人,要想过得很舒服自在,潇潇和默默都认为花费跟国内差不多,爽在真是无拘无束。
风儿说,要是愿意省的话,她认识泰国的6口之家,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人民币,自己却完全不觉得局促,性价比是高的。
但在娃读书求学的全过程中, 在泰国只能花,几乎不能挣,必须有长期稳定的经济保证。
默默回忆起来,她和先生其实也天真了,到了泰国才发现,想在泰国投资个当地的生意几乎不可能,丈夫还是回国工作了,家庭成了常年两口分居的样子,她选择泰国,就是很爱很爱自己一个人呆着的自由。如果无法接受分居,或者为此诸多疑虑的人,不适合这条路。
第四,家庭关系永远是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潇潇说当年来清迈的时候,先生由于生活工作作息不同,几乎不参与家庭活动,她认为夫妻关系好,家庭氛围好,那就真不要分开,什么为了孩子读书,都不值得。
没想到距离却创造出了另一种良性的关系,这么多年,她很感谢丈夫一直承担着她和孩子的各种花销。
总该说说孩子们在泰国上学,到底有什么好处了吧。
三 位妈妈都提到了如下几点:
1.最大的好处是,最想躲开的“应试教育、卷分数、高压教育”一类问题,确确实实能躲开;
2.学校管理松弛有序,师生关系平等友爱;
3.国际学校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
4.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独立,有自驱力
卷那是真不卷,不仅仅是学校,整个泰国都是一个“慢悠悠”从容不迫的地方,社会都不卷,学校也就不卷。
三个采访对象中,风儿家娃是唯一上过泰国本土小学的,虽然是在国际班,但确实体会了泰国本土教育,每个班有3个老师专门照顾孩子的生活,注意,不是四五年级了老师还要追着孩子吃饭穿衣,而是老师们会专门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把 自己照顾好自己 当做核心任务来教。
风儿家9岁的女儿,刚进泰国学校时只会几个英语单词,完全不会泰语,但半年以后,这个娃在生活学习中的泰语和英语会话,就基本没问题了。
这学习效率太让我惊讶,我追问怎么做到的,风儿说:我就是交给了班主任啊,每天下课班主任帮她补习两门语言,1小时收费20-30人民币,她真的超级有办法让孩子们迅速接受新的语言,融入新的环境。
她对孩子的和蔼和耐心,我当妈的都觉得做不到——我的孩子在国内读一二年级时,曾经很害怕她的班主任,但泰国的老师真不一样,她们告诉孩子要重视家庭,就会把孩子都带回自己家里,介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家里的每个人都真诚地欢迎孩子。
多年以后,我的孩子和她的老师,甚至老师的全家人,仍然是朋友。
在国内害怕老师的孩子,在泰国都不怕了,这一点,三个家庭给我的答案是一样的。
英制的国际学校,老师们给的自由更多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基本观念,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孩 子们可以广泛接触,自由选择,在各个学科中自己把握进度和深度。
更广阔的视野 ——这是三位妈妈都提到的关键词。
潇潇说,很多前沿的科学名词,娃很小就会接触到,但是最开始只是广泛而浅表,后续像龙卷风一样,不断螺旋深入。
举个例子,他 女儿刚进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五感”: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不稀奇,咱们国内在家早教也都有这些东西。
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课堂上就开始讲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让孩子们意识到,感觉原来不是虚幻的东西,根子在脑科学上。等到了五年级,孩子们就开始解剖猪脑了。
入学没多久,潇潇还惊喜地发现学校特别重视戏剧教育,每周都有两堂戏剧课,学校有戏剧社团,每年还有一场学生戏剧毕业大秀(小学和中学轮流进行),女儿本来就对各种演出十分感兴趣,算是额外的大收获。
默默和风儿家的娃都大了,一个开学高四(英制学校高中有4年),一个开学大二。
我问她们,你们任务都差不多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娃打个分,读书这么多年,娃到底学到哪种技能,以后能用来闯荡江湖?
她们俩提了同一件事: 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三观,独立安排自己人生的能力。
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每个父母都想要的,孩子的自驱力。
默默说在泰国学习,娃就是要自己查找资料,自主安排时间,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科的老师可能都有作业,但只是告诉你,一周或者两周,你们自己安排时间完成吧,跟我们在国内读大学很像。
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 “你自己安排吧” 的要求中, 发展出自己的行事逻辑:
我要如何思考、规划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多长时间,做到哪种程度。我要到哪里去查找资料,还需要找哪些人,哪些资源来完成我的意图。
马上要申请大学了,默默女儿和家人充分沟通后,决定选择心理学,而且以后很希望回国工作;
我忍不住提醒她,国内心理学专业的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就业竞争还是很残酷的。
她说女儿很清楚这个状况,但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擅长解读别人的情绪,并愿意帮助人纾解情绪压力,结合兴趣和学习成绩,这个专业是最佳选项。
风儿说因为疫情不放心女儿独自在泰国,高中的最后两年,是在重庆的一家国际学院读完的,申请大学的全过程,都是女儿自己搞定的。拿到了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好几所澳洲大学的offer之后,女儿又提出,自己想试试申请泰国著名的玛西隆大学。
那家国际学校,甚至整个重庆都没有孩子申请过玛西隆大学,没有老师的指导和中介的服务,女儿自己搞定了学校的offer,可入学期限临近,疫情问题让泰国大使馆无限期延迟了签证的签发,女儿又自己打电话多番与学校沟通。
招生老师都懵了——老师们一直以为这个泰语流利,申请规范的孩子是泰国学生,泰国学生不需要泰国签证啊,你的护照呢?
在采访中,我问过她们每个人,在泰国读书,孩子的压力是小,氛围是宽松不少, 如果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有着完整独立人格,能够与自己愉快相处,并且能够与社会愉快相处的人。那我相信,泰国挺合适。
但是教育总是有功利性的,人格再独立,也要有吃饭的本事,总要跟别人竞争,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吧。在泰国读书真能让娃有这样的竞争力么?
但聊天结束时,我完全相信,能够把“自己上哪个大学”都想得清清楚楚,各种手续办得利落干净,自己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不会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连一口饭都吃不上的。
我相信文章一开始,就有眼尖的小伙伴看出来了,这次采访到的三个“选择成功”的家庭(成功标准是妈妈和孩子自己都认可),养育的都是女儿。
这会不会只是“幸存者”偏差呢?因为女孩儿天生就更听话,更自洽?
实际情况确实是每个月都有很多家长带娃到了泰国,进了国际学校,但很快就离开了,真正能留下来超过三年五载的家庭,最多十分之一二罢了。
三位妈妈的答案是:在泰国留学,绝不可能消除为人父母的一切麻烦,很多事情,终究是躲不掉的。
#1
第一,自驱力
宽容的管理,的确是自驱力的摇篮,但如果完全放手,那一样是养野马,学校不盯人,不盯分数了,我怎么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她愿意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呢?这仍然是妈妈的责任。
#2
第二,适应性
风儿母女在清迈生活10年了,算是当地通。
我问她适应不了泰国,来了又走的人,到底是哪里不适应。
她说娃小其实都能适应,但是家长真的未必,比如某些妈妈觉得泰国国际学校某位老师抓学习不够严,想去约谈,对不起,老师只会说,教学是我的工作,请不要干涉——“我可是每年给学校交了多少多少学费”这种话,没啥用的。
#3
第三,孩他爸和青春期
最后还有两个让我觉得有趣的现象,一个是风儿告诉我的,她说,10年来,她也认识一些在泰国读书能长期留下,并且成长不错的男孩子,但都有一个特点:
她认识的,妈妈独自带到泰国读书的男孩子都走了;而能长期留下的男孩儿,都是爸爸带的。
她并没有更大范围去调查,也没有深入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也没有更深入地思考下去,但是我想把这个现象告诉我的队友,和他一起讨论一下,养育男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到底能做什么妈妈做不了的事。
默默说她女儿曾在青春期时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很想联系小时候的伙伴,但国内都在忙着考试。
她觉得自己在泰国的退休生活很快乐,但对青春期的娃,清迈又小又慢又落伍,青春期想要的速度和激情总是被憋住,孩子苦闷是真合理啊。
哦,原来青春期到那里都是有苦闷的,既然如此,那就照着默默的经验去处理,等娃需要时自己来找妈妈,娃如果不找来,那就随她自己苦一苦去吧。
大J叨叨叨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我写的世面村?那时候你们好多好多人留言说,能不能让我团购卖一些村里的产品。
我真的一直记得,这次终于把云南的好物带给大家了!因为是推荐给大家,我们今年暑假还特地去考察了一下。
如果和我一样是资深吃货的,记得去隔壁号看看啊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