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让人内疚、恐惧、焦虑,会破坏理性,带来痛苦和令人煎熬的情绪,但哀伤是必要的。哀伤的过程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重新看待过去,一个是重新展望未来。我们先说说重新看待过去。哀伤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会让我们重新意识到他人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一直深信自己对阿尔贝蒂娜的爱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在得知她的死讯后,他痛苦的记忆开始伴随着生活的点滴席卷而来,他震惊于自己如此痛苦,他也因此发现,自己此前是故意让自己不要意识到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故事的主人公本以为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但是他错了,如今的痛苦才让他看清了一切。
我们习惯于对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习以为常,并对自己对他人的依赖视而不见——“人只有在失去后才会知道珍惜。”我们把自己的实践身份投入到他人身上,却忘了他人不会一直存在,所以当他人离开时,我们会格外震惊,我们会下意识否认。死亡彻底改变了我们和逝者之间的关系,哀伤让我们无法再对这些关系视而不见。我们常常忽视他人在我们的实践身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哀伤就会瞬间颠覆我们忽视他人角色的这一习惯。
也就是说,哀伤会导致对爱的质问,我们在哀伤中经历的悲伤、焦虑、愤怒等情感,都是我们与逝者之间深刻关系的重要证据。因此,哀伤是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回答“他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看来,哀伤是我们认识过去的一个特殊途径。
哀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展望未来。在“回顾过去”维度上,哀伤者主要关注的是丧失感。在“展望未来维度上,哀伤者要在这个被逝者改变的世界里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也就是说,哀伤具备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这两个维度。
哀伤会带来一种身份危机。哀伤的对象是和逝者之间彻底改变的关系。而在探索和逝者的关系时,我们都在弄清“我们是谁”这个问题。逝者生前支撑着我们的实践身份,一旦他们离世,我们的实践身份就要更新。
我们的实践身份要更新,那么我们会成为谁呢?很多哀伤之人会说感觉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迷失了方向。“我要成为谁”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想清楚。但这也意味着,度过这场哀伤的危机后,我们会重新构建自我认知。哀伤的益处就在于自我认知,也就是对自己的“价值、情感、能力”的认知。我们是和他人共同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的自我理解和实践身份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和他人共享的社会世界。他人的死亡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对他人的依赖,而我们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忘了这些事实。哀伤会让我们竭尽全力地回顾过去,理解和逝者的关系,理解自己是谁、以后又要成为谁。
有益的哀伤不只是“翻篇”,也不只是“放下”。不用忘记逝者、切断关系,也不用执着地“舔舐伤口”。哀伤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它是以与逝者生前的关系为基础的再建设,把有关逝者的记忆融入新的实践身份。
正是因为哀伤让人难受,才能产生自我认知。生命的无常会让你更珍惜你在当下还拥有的其他关系,更好地关爱他人,也更好地关爱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