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下目—角蝉总科(上):菱纹叶蝉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颈喙亚目〈头喙亚目〉
蝉下目
角蝉总科
角蝉总科(学名:Membracoidea),旧作叶蝉总科(学名:Cicadelloidea),蝉下目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刻角蝉科(Aetalionidae)
叶蝉科(Cicadellidae)
角蝉科(Membracidae)
犁胸蝉亚科(Aetalioninae)
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
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
2.叶蝉科
叶蝉科(学名:Cicadellidae,因该科昆虫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俗称浮尘子。是一种属于半翅目叶蝉总科之下的小型昆虫。静止时两翅成屋脊状,受侵扰时会弹跳飞离。目前共分为近四十个亚科;约有两万多个物种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洲。
(1)形态特征
成虫:黄绿色或绿色,头顶前缘两复眼间有l条黑色横带,翅端三分之一处,雄虫黑褐色,雌虫淡褐色或灰白色。
卵:长约1.2毫米,长椭圆形,一端略尖,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褐色,近孵化前一端有l对红色眼点,卵粒单层整齐排列,每块有卵3~26粒。若虫 5龄,中、后胸背面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纹。
小型昆虫,长仅3~12毫米,亦有体长超出1厘米的种。外形似蝉。单眼2或缺,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触角着生于两单眼之间或单眼之前。雄虫无鸣器。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下方具两列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后足基节伸达腹板侧缘,产卵器锯齿状。卵长椭圆形,中间微弯曲。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
本科昆虫体小,外形似蝉,触角粗大的第2节上无感觉孔。中胸无翅基片,前翅2条臀脉在基部不合并。单眼2或缺。特别是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其中有2排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
(2)生活史
雌虫将卵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若虫期20天上下,共5龄。成虫寿命长短不一。1年发生数代,最多可达10余代。
将卵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
(3)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的幼虫营地上生活。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冬季可见到各个虫期,而无真正的冬眠过程。越冬卵也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气温升高便活动。成、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动离迁。若虫取食倾向于原位不动,成虫性活跃,大多具有趋光习性。
(4)危害
该科昆虫均以植物为食,成虫、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点和斑块,使叶片提前脱落。很多种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如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菱纹叶蝉等。有些种类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缩病、桑萎缩病、小麦红矮病等。
叶蝉科有很多加害农作物的种类,都是小型昆虫而具跳跃能力,触角鬃状,着生于复眼前方或前内方;前翅革质;后足胫节背面有两列刺状毛。叶蝉科的种类一年发生多代,如在关中大青叶蝉3代,棉叶蝉4代。可以各种虫态越冬,主要为卵或成虫。
多食性,一种叶蝉能加害数十乃至数百种植物。多数种类加害草本植物,少数加害木本植物并常随季节不同加害不同植物。若虫形似成虫,不很活泼常聚集在叶背或茎干上为害,不受惊扰很少迁徙,在这些部分极易发现它们所留下的蜕皮。成虫行动活泼,能跳跃和飞翔y白天常在植物中下部或叶背,夜间则爬到植物上部或叶面,有慕光性,在高温无风雨的黑夜特别显著。卵多产在叶脉或一定粗细的枝条上,雌虫先以产卵器划一裂口,产卵1-10粒在裂缝中,有时裂口毗连孵化时裂口处组织枯死,所以产卵为其为害的一种方式。卵长卵形。
对叶蝉影响大的气候因子是温度。一般说来高温光照强烈的情况下,繁殖代数增加,为害程度加大,如黑尾叶蝉、棉叶蝉、桃叶蝉,均盛发于七、八月,自六月起温度增加,叶蝉个体便显著逐渐增加,因而在夏秋季猎獗为害。湿度则因种类不同:桃叶蝉在干旱年份或季节发生猖獗,而黑尾叶蝉、小绿叶蝉则在雨水多的年份猖獗。叶蝉通常在无风天气活动,三级以上风力会使它们隐藏而很少活动。对食料方面,要求寄主丰盛而多汁,所以在氮肥过多、植物疯长的地方更加严重,杂草多的地方发生也多。
(5)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学名: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是半翅目叶蝉科的一种昆虫,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淡绿色至黄绿色,复眼灰褐色,头、前胸及小盾板常有白色斑点。前翅基部绿色,往外渐淡,至端部近透明,后翅薄,透明有珍珠光泽,足胫节端部以下青绿色,足褐色。
卵:新月形,长约0.8毫米,初产淡绿色,随即转乳白色,孵化前可见一对红色眼点。
若虫:脱皮四次共五龄,各龄形态如下。龄。体长0.8~0.9毫米,乳白色,头大,复眼红色,腹部纤细。
二龄。体长0.9~1.1毫米,淡黄色,体节分明,复眼灰蓝色。
三龄。体长1.3~1.6毫米,黄绿色,翅芽初现,复眼灰白色。
四龄。体长1.7~2.0毫米,淡绿色,翅芽达第二、三腹节。
五龄。体长2.0~2.5毫米,绿色,翅芽达第四、五腹节,复眼褐色。
②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9~11代。多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在华南可以以各虫态越冬。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每雌产卵量10-30粒。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③寄主植物
茶树、桃、李、梨、苹果、油茶、大豆、蚕豆、豌豆、猪屎豆、花生、十字花科蔬菜、稻、麦、棉、烟草、甘蔗、桑以及多种杂草。
④分布与为害
茶小绿叶蝉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山东等省(区)。除茶树外,还为害桃、李、梨、苹果,油茶、大豆、蚕豆、豌豆、猪屎豆、花生、十字花科蔬菜、稻、麦、棉、烟草、甘蔗、桑以及多种杂草。
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此外,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叶生长受阻。受害后茶树节间缩短,芽叶萎缩,芽尖、叶尖和叶缘变红褐焦枯,芽梢;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叶小而肥厚,从而大大影响产量,同时还影响成茶品质,使得碎片多、有焦末和涩味。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使夏茶无收。小苗、幼株及重修剪或台刈后萌发的新梢更易受害,重则常致枯死。
⑤为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为害后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
(6)菱纹叶蝉
菱纹叶蝉(学名:Hishmonus sellatus)是叶蝉科昆虫的一种。
①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3.0-3.3mm,至翅端长3.7-4.2mm;雄虫体长2.6-3.0mm,至翅端长3.8-4.0mm。体淡黄绿色。头部与前胸背板等宽,中央略向前突出,前缘宽圆,在头冠区近前缘处有一浅横槽;头部与前胸背板均为淡黄带微绿,头冠前缘有1对横纹,后缘具2个斑点,横槽后缘又有2条横纹。前胸背板前缘区有一列晦暗的小斑纹,中后区晦暗,其中散布淡黄绿色小圆点,小盾板淡黄色,中线及每侧1条斑纹为暗褐色,在有些个体中整个小盾板色泽近于一致。前翅淡白色,散生许多深黄褐色斑,当翅合拢时合成菱形纹,其三角形纹的三角及前缘围以深黄褐色小斑纹,致使菱纹显著;翅端区浅黑褐色,其中有4个明显的小白圆点。胸部腹面淡黄或淡黄绿色,少数个体腹面有淡黄褐色网状纹。雄性外生殖器的阳茎端半部分二叉为宽片状,片的外缘中部显然凹入,故称凹缘菱纹叶蝉。
卵长0.7-0.8mm,呈香蕉形,一端尖,一端钝圆,初产时乳白色,两日后变黄白色,4日后光亮半透明呈淡黄色,显出红色眼点,接近孵化时眼点变深红,卵变红色。
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体长0.64-0.73mm,全体淡黄绿色,体上有不规则的黑褐色小突起,老熟若虫体长2.2-2.7mm,体浅黄色,浅黄色的翅芽伸达第2腹节,体上微显浅褐色的斑点,胸部后缘背中线两侧各有一个褐色斑点。
②生活习性
据河北报道,此虫1年发生3代。于8月下旬由枣树上迁往枣树附近的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和柏(Platy‐cladusorientalisFrarco)上,以成虫越冬,但不在松、柏树上繁殖世代。9月中旬迁移越冬进入盛期,10月份松、柏树上虫口已达高峰;翌年4月中旬转移活动,5月上旬枣芽萌发期间全部迁离松、柏树,返回枣树上取食、产卵。成虫将卵产在幼嫩茎上,产卵痕不明显,可看到一个被刺破的圆点,稍微突起。卵期11-16天,5月上、中旬孵化为若虫,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越冬代成虫寿命较长,个别可活到7月,成虫自上树危害到死一直产卵,与第1代成虫有重叠现象。若虫孵化后在茎尖或嫩叶上静伏取食,若虫期25-31天,各龄若虫都很活泼。成虫活泼,有趋光性。第1代成虫5月末至6月上旬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经6-9天营养补充后即交尾,交尾后第二天开始产卵,每头成虫可产卵135粒,平均日产卵量5.46粒,卵期8-12天。第1代若虫在6月下至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因越冬成虫死亡率高达90%以上,7月以前田间发生量很少,7月以后第1代若虫与越冬若虫发生期重叠,故数量增多。第2代成虫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若虫7月下、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第3代成虫羽化,8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开始逐渐迁往松、柏树上越冬。
各代成虫寿命随气温的高低而不同,第1代成虫寿命12-80天,第2代因气温升高,成虫寿命缩短,一般可活11-50天,第3代成虫(越冬代成虫)平均活200天,最长可活240天,雌成虫寿命稍长。雌雄性比为1:0.9。
③分布与危害
国内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四川、广东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前苏联。寄主有桑、梧桐、松、柏、枣、酸枣、忍冬、构树、无花果、蔷薇、大麻、大豆、赤豆、绿豆、豇豆、决明、葎草、紫云英、田菁、刺苋、茄子、马铃薯、菽麻、芝麻。成虫在幼嫩茎上产卵,产卵时产卵器刺破皮层,将卵产于皮下,皮层破坏,很快抽干死亡,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该叶蝉是枣疯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成、若虫在疯病树上危害后,将枣疯病的病原纳入唾液腺体内,再危害健树时,带菌传染,从而健树发病,往往使整个枣园毁掉。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