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未解之谜:彭加木失踪事件,引发749局秘密行动……

分享至

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留下纸条“我往东面找水去”随后在沙漠神秘失踪……

彭加木出生于1925年,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学家,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6年至1980年,身患癌症的彭加木在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的同时,先后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自然资源,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那场轰动全国的失踪之谜也就发生于1980年。

1980年5月3日,时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的彭加木带领9名科考队员进入罗布泊考察,这一路曲折艰难,经历了沙尘暴、车辆受损、迷失方向等多重艰难险阻。

6月5日,考察队迎来了阶段性胜利。这一天,考察队由北向南,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纵穿罗布泊,胜利到达罗布泊南岸米兰农场,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

在米兰农场,科考队仅休整了短短的5天,又于6月11日驱车东进继续考察。6月16日傍晚,他们终于艰难地来到罗布泊东岸库木库都克。

此时,科考队从米兰农场补充的汽油已消耗无几,带的水也只剩下可怜的十几公斤,而且装在高温下的铁桶里,一周过去,颜色和酱油一般,散发着难闻的铁锈味,根本不能饮用。

严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队员们疲惫不堪、弹尽粮绝。在全队陷入绝境的生命危胁下,考察队队员与彭加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队员们要求向驻军发电报求援,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他认为,如果动用直升机送水的话,直升机飞行一个小时就要花费两千块钱,在当时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损失。他提议大家先自力更生,在附近找一找水源。

经过激烈的讨论,作为队长的彭加木在队员们的压力下最终同意了发电报求救。

1980年6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考察队向新疆罗布泊附近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电台发送了一封代号为“长江”的求援电报:

“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地区西大约十公里地方。我们缺油和水,请紧急支援油和水各500公斤,在18日运送到这里。请示作战办处理,请转告乌鲁木齐。另,捕获一头野骆驼。

随后,考察队开始着急地等待马兰基地的回复。17日上午九点,吃早饭的时候彭加木提议开车往东去找水井,考虑到汽油所剩无几,队员们劝他等与部队联络上之后,再做决定。随后,彭加木离开了帐篷,在自己平常乘坐的越野车里查阅地图。

11时30分,考察队收到了驻军的复电,准备拿给彭加木看,在越野车的驾驶室内,发现彭加木的那本地图册摊开着,里面夹了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至此,彭加木再无下落。

为了寻找彭加木,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搜寻。

第一次寻找是在发现彭加木独自外出未归后的17日下午和18、19日。科学考察队剩余九人分头寻找,沿着彭加木的脚印,在离营地东北10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了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和一张彭加木曾经在米兰农场买过的椰子糖的糖纸。然而脚印到了坚硬的盐壳板就骤然消失了。

第二次寻找是在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当地部队和科考队队员出动136人次,空军出动9架直升飞机,3架安—2型飞机,在出事地点东西50公里范围内进行距离地面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没有找到彭加木。

第三次寻找是在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飞机29架次,汽车48辆,搜索范围达4000平方公里,另从上海、南京调多条警犬赶往罗布泊,仍无成果。

第四次寻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总共搜寻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无功而返。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彭加木到底去了哪儿?是死是活?

从1980年至今,官方和民间组织以及个人曾多次深入罗布泊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

几十年过去了,彭加木仍下落不明,而关于他失踪之谜的传闻却越来越多。

叛逃美国?这个说法出现得最早,来源于香港的一份报纸,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被说得有鼻子有眼。

1989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刊发了名为《在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突在美出现,熟人见面拒绝相认》的头版头条,该报道迅速成为了国际热点。

报道称,在1980年9月14日下午7点左右,一个名叫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留学生的工作人员在华盛顿的一家饭店吃晚饭时看见了中国失踪了的科学家彭加木。

周光磊与彭加木是多年老友,他见到彭加木惊喜万分地上前问候,没想到彭加木当作不认识,和两个美国人匆匆离去。此时,距离彭加木失踪那天已有近3个月。

《中报》的报道刊出后,海内外一片哗然。

很快,报道中的关键人物出来澄清了。声称其从未在美国见过彭加木。1980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消息,正式辟谣,所谓有人在美国见到彭加木一事纯属谣言。

然而这个谣言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正是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国家于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进行了历时41天的第四次罗布泊大搜索。

也正是这次大动干戈的搜索让关于罗布泊的各种奇异玄说变得越来越邪乎了。

“罗布泊病毒说”“双鱼玉佩说”“时空穿越说”……

探讨这些灵异传闻,必须先说一说罗布泊的地理环境。

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西北侧的楼兰古城曾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70年代罗布泊彻底干涸,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现仅为大片盐壳。

1972年7月23日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如此宏观而“高清”的视角,观察我们所居住的星球。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角落也被一一展现。

其中,中国西部的一只“大耳朵”尤其引人瞩目,它看上去酷似一个人的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还有耳垂,因此被叫作“地球之耳”。

这个这个看似死寂的大耳朵里,发生过很多令人无法探寻到根底的神秘事件。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诸多难以解释的神秘事故使得罗布泊又被称作“死亡之海”,也是闻名世界的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

除此之外,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以来,罗布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核武器试验基地。

彭加木一行人当年发电报进行求助的马兰基地,也叫做“21基地”,也就是外人莫入、戒备森严的核基地。当时的马兰驻扎了很多军队和科研机构,而且由于涉及高度军事机密,那时的新疆地图上是查不到马兰的。

1996年,中国停止核试验,曾经的马兰基地渐渐解冻,2005 年那里敞开了大门,成为我国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然而到现在,罗布泊仍有一些区域是严密的军事禁地。

恶劣的自然条件,恐怖的神秘事件,再加上军事禁区的标签,让有关罗布泊的传说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其中广为流传的“罗布泊病毒说”是基于以下两个疑点和一个传说。

其一,众所周知,彭加木是生物化学家, 主攻植物病毒。官方说彭加木是去为国家寻找重水, 这显然不足以让人信服,寻找重水应该派地质学家和化学家,为何要让植物病毒学家来担此重任呢?

其二,国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第四次搜索,真的仅仅是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吗?而且,作为一个科考队当时有能力可以用电报调动军队运送几百公斤的油和水吗?

关于传说:据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有人发现了一片巨大的古城遗址,于是很多年轻人便动了歪心思,想着去古遗迹中盗取些古物明器来换取钱财。可是没想到的是文物没偷成,反而活着回来的年轻人都跟中了邪一样,丧失了心智,仿佛被鬼魅控制了一般不停地奔跑、发疯,直至力竭而亡。

随后,科学家对这些发疯而死的人做了解剖检查,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胃中都充斥着一种人们从来没见过的神秘植物。而在这种神秘植物的作用下,他们徒步穿越了大沙漠而感知不到身体的痛苦……

到了传说的后期,这个“病毒”就演变成了核爆炸之后的变异病毒,出现了大量人员被感染和死亡的现象,因此军队封锁消息,罗布泊被军管。

彭加木在那个时候正巧在罗布泊考察,他意外地发现60年代的核爆炸后产生的病毒竟然寄生在罗布泊植物上,他找到了该植物的标本,而且在6月17日外出找水的时候,将病毒标本带在了身上。于是,随着彭加木的失踪,病毒标本也不见踪影。当时国家大动干戈出动军队寻找彭加木,就是为了找到这个病毒标本。

与“罗布泊病毒说”相比,另外一种“双鱼玉佩”之说,则是最负盛名的一个。

双鱼玉佩,即刻有两条对称形状的鱼的玉佩,是从内蒙库自治区哲里木盟(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

传说 1956~1960年之间,新疆出现了大量的镜像人(复制人),部队和百姓都被复制了。但是后来把原子弹的靶场选在那里, 这些镜像人就全部被核爆炸直接解决了。

在这种说法里,彭加木一行人在罗布泊的古遗迹中发现了一块双鱼玉佩,这个玉佩具有神秘的力量,它可以对人和其他生命体进行“镜像复制”,而在一次实验事故中,彭加木就被进行了复制,两个彭加木同时出现于人世的事情一旦泄露出去,将会掀起轩然大波,于是彭加木改名换姓、隐匿于世,对外宣称彭加木失踪。

另外,还有一种“时空穿越说”更加令人称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