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火红的萨日朗 为何如敕勒川般绽放

0
分享至

1957年,

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

在锡林郭勒草原的苏尼特右旗诞生了,

“天当幕布,地当舞台”,

一辆马车一台戏,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

乌兰牧骑是草原上最受欢迎的人。

67年来,

内蒙古各地的乌兰牧骑

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地上生根、开花,

他们就如火红的萨日朗一样,

与蓝天、白云、草地

共同成为草原最美的景色。

为何乌兰牧骑历经67年仍长盛不衰?

我们在一场展览、一场演出中

找到了答案。

01

听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讲过去的事情

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举办的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现场,第一代乌兰牧骑歌唱 家、82岁 的金花登台献唱一曲《牧民歌唱共产党》,并向观众讲述了当年给周总理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故事,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老人家前些年经历了一场大病,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在世的已经不是很多了,最小的也80来岁了。作为他们的一个代表,我一直在鞭策自己,虽然老了,但是乌兰牧骑的精神不能丢。”

金花20世纪60年代参加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一年有8个多月要下到农村、牧区。队员们就住在牧民家里,晚上演出,白天和牧民一起干活。“到现在我什么地里活都会干,还去劳动。”

她回忆道,那时候演出条件艰苦,礼堂的舞台上也只有2个60瓦的灯泡。到了草原上,没有舞台,也没有电,队员们就发明了一个办法。把大颗粒咸盐包在棉花里,用细铁丝紧紧缠绕成大圆球,再用柴油浸泡一下午。地上画一条线区分表演区和观众区,两头支两根杆子,中间拉一根铁丝。开演时把浸泡好煤油的棉花球挂到杆子上点燃,浓烟扑面而来,呛得眼泪鼻涕直流,话都说不出来。虫子也被亮光吸引过来,飞到嘴巴里,吐出来接着唱……

回想起当年,金花眼中闪着光,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分享了许多趣事。草原上看乌兰牧骑演出比过年还热闹,姑娘小伙儿都来了,还可以找对象;衣服穿了一年,领子塌了,去供销社买曲别针别一圈,银光闪闪;妇女用花布做成假领子,左一层右一层翻过来,三个假领子让人以为是三四件新衣服……

金花比喻“乌兰牧骑队员和农牧民的关系就像鱼和水”。她回忆,当年带着57天大的孩子去演出,孩子在后台啼哭,演出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牧民妇女把孩子抱走喂奶、哄睡,演出结束后又给送了回来。

“牧民们亲切地喊我们‘玛奈乌兰牧骑’(蒙语),就是‘我们的乌兰牧骑’。”

金花清楚地记得,她和另外一名队员曾经专门到一位高位截瘫的牧民家里演出。“在牧民小小的屋子里演唱,也和站在乌兰恰特的舞台上一样的热情,一样的认真,一样的激动。”演出结束后,牧民的老妈妈对金花说: “ 我儿子得病以后从来没有过笑容,看了你们的演出他笑了。 ”

02

一个摄影工作者眼中的乌兰牧骑

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的“十年耕耘 繁花竞放”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摄影展中, “ 乌兰牧骑的旗帜在内蒙古大地上高高飘扬 ” 单元集中展出内蒙古摄协遴选的乌兰牧骑主题作品68幅、特邀摄影家东哈达拍摄的乌兰牧骑主题作品40幅,带观众回顾了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诞生、发展、传承到不断壮大的历程。

墙上的老照片呈现了早期乌兰牧骑队伍——“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的状态和深入牧区演出的场景。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为了行走方便,9名队员装备轻便,2顶帐篷、2块幕布、3盏煤油灯、4套衣服、5件乐器(三弦、四胡、马头琴、笛子、手风琴各一把)就是全部的家当。

对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东哈达来说,乌兰牧骑一点也不陌生。他从小就是看着乌兰牧骑的节目长大的,在初高中时一直就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因此对于乌兰牧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非常熟悉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十一年来,东哈达从内蒙古最西部行至最东部行程达10万公里,拍摄了23支乌兰牧骑演出图片资料12万余张,记录了乌兰牧骑为基层农牧民演出和服务的生动场景。

为什么乌兰牧骑能受到农牧民们的欢迎?东哈达切身感受到,“因为乌兰牧骑能唱农牧民们喜欢的歌,跳他们喜欢的舞蹈,把扶贫、乡村振兴这些内容变成节目演出给他们。”

从一张张照片中可以看出,乌兰牧骑演出的身影大多出现在牧区的蒙古包、农村的田间地头、边防哨所,与农牧民们近距离接触,也把温暖带给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儿童。乌兰牧骑从农牧民的生活中取材,通过农牧民喜欢的歌舞,表现沸腾的生活、农牧民朴素的劳作和纯净的心灵,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东哈达又萌生了一个想法,他想记录收到回信后的乌兰牧骑发生的新变化。

在他的镜头中,乌兰牧骑队员们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把新时代的精神传达给农牧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节目创新中,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旅活动相结合,根据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编创小品、歌舞等节目。

火红的萨日朗 如敕勒川般绽放

乌兰牧骑的旗帜在内蒙古大地上高高飘扬

演出临近尾声时,代表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队伍的75面乌兰牧骑旗帜飘扬在舞台中央。75面乌兰牧骑队旗旁是75位新一代乌兰牧骑队长。

从1957年到今天这67年间,乌兰牧骑队伍已经发展到了75支,从最初一支队伍9人到现在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代一代新老乌兰牧骑队员前赴后继迎风雪、冒寒暑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带到了草原上的每一个角落,新队员和老队员完成了文化与信仰、责任与使命的传承。

金花感慨道:“我们也不希望现在的孩子去受我们那个时代的罪,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处,现在的观众(通过网络)什么都能看到,所以你想要赢得观众的心,你的节目质量一定要好。”

“现在的乌兰牧骑队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来,不怕苦不怕累。希望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传下去,一代又一代。这是一名老乌兰牧骑队员对于接力者们的嘱托。”

舞台上响起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第六任队长邢力莉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在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的荣光。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中国文艺网 贾岩

编辑 | 贾岩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文艺网(cancel)wj
中国文艺网(cancel)wj
中国文联官网,国家级文艺网站
5954文章数 10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