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孙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
7月31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参会并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方向和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地方税体系,并在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凸出。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下一步,财政部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王东伟说。
第二,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第三,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而对于收费公路问题,财政部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成效显著。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会上表示,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主要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时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逐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的调整,在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王建凡进一步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在收入划分方面,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在转移支付方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这里的清理规范重点聚焦在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和改革目标中提到的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相对应的。”王建凡说。
而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四方面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8.9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8.1%;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截至7月26日,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已发行1.9万亿元,将更多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纳入专项债投向范围,专项债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今年还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
对于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方向和重点,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根据需要和项目准备情况,及时发行并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积极支持“两重”实施。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增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使用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目前已印发通知,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推动“两新”工作。
三是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四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不收“过头税费”。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