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AI一定会非常嫉妒我们这个现场。因为我们每个诗人是如此独特。”7月24日上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上,中国诗人戴潍娜认为,在诗歌的写作上,AI会羡慕乃至嫉妒诗人。
△戴潍娜,诗人,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说,一个诗人总是能在人群中识别出另一个诗人——她把诗人比喻成高山上的蓝血人,是“珍稀物种”,能够嗅出彼此。而这次国际青春诗会,参会的诗人们不需要在孤独里彼此找寻,她很感谢诗会的举办,让她有机会和远在异国他乡的同类们在中国相逢。“诗会里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明,我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文化背景。空气中流淌的,不仅仅有AI无法获得的面对面交流的艺术,还有沸腾不已的荷尔蒙,还有我们作为同一个精神家族之间的默契、辩论和友谊。”
戴潍娜认为,她在这次诗会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会让AI艳羡。“诗歌带给我们什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思想能量,打破生活惯性和对世界认知的框架。”戴潍娜说,而这,也是AI的局限。戴潍娜还提到了23日在壮丽的长城脚下举行的国际青春诗会的朗诵会。她说朗诵会上,诗人们用各自的母语朗诵诗歌,尽管有时候语言不通,但丝毫不妨碍她听到其中的音乐,韵律,力量,以及沉默。“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彼此内部的音色——从前天一块儿参观的8000年良渚文明一路走来,历史重重叠加之下人性当中最坚固的音色,也是人性中持续生长的一部分。我想,这就是我所有想象中,作为人类可能拥有的充满智力和激情的最美好的链接,一个思想和情感的共同体,同时有着休戚与共的命运。”戴潍娜说。戴潍娜的发言得到与会诗人普遍的认同,她发言完毕,诗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潇湘晨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