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 络 图/网 络
主 播/李佳盈(麻城市公安局民警)
紫色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发布的标识颜色,代表占全球人口15%的残疾群体不再被边缘化。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15%”是绝对的主角。会徽展示、会歌演奏、点燃主火炬,历来的重点环节都由残障人士完成,就连引导员胸前毛线编织的雪容融,都由残疾人一针一线缝制。
73岁的夏伯渝在会徽展示环节亮相。站在“鸟巢”中央时,他的双腿义肢细细地支撑在地面,显得不那么协调。
他是中国无腿登顶珠峰的第一人。这次在开幕式上,他带着一个双上臂残缺的孩子。孩子想飞却飞不起来,夏伯渝鼓励他,用登山杖当翅膀,带着他飞。这对“爷孙”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表演。
1975年夏伯渝第一次登珠峰,在海拔7600米处把睡袋让给队友,结果自己冻伤双腿,不得不截肢。2014年,他再次尝试登珠峰,但因为一场造成16人遇难的雪崩,攀登活动被取消。2015年,他到达珠峰大本营后,遭遇尼泊尔8.1级地震,攀登计划又一次搁浅。2016年,夏伯渝再次出发,但在海拔8750米处遇到强烈暴风雪,只能下撤。
曾有媒体问他,是否后悔当初把睡袋给了队友,他回答:“当时如果知道结果是截肢,我会犹豫。但现在看,我还会给他,因为我没脚也可以。”
残奥会会徽由红、蓝、绿三个弧形图案组成,代表人类最重要的三个组成要素:心智、身体和精神,弧形图案源自拉丁语Agitos,意为“我前进”。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萨克斯手王琦是通过自己的手,第一次知道了会徽的形状,“像汉字的‘心’”。他戴一副标志性的墨镜,头发微卷,13岁时,鞭炮炸伤了他的双眼,“我小时候眼睛特别大,后来变成两道蜈蚣一样的疤痕”。
开幕式当晚,一对5岁的双胞胎兄弟来到王琦面前,他们一个是残疾人,一个是健全人。双胞胎打开王琦的手掌,在上面画出会徽,最后王琦慢慢蹲下,手碰屏幕的瞬间,巨型的会徽亮相。
一个盲人站在空旷的“鸟巢”中央,多少是种挑战。平时聊天他能听音辨向,但“鸟巢”里,声音从四面八方而来,王琦不能判断自己面朝何方。幕后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王琦形成了一套肌肉记忆:把左脚脚尖放到右脚脚跟,以脚为圆心转身,他找到了正确的角度。
王琦要让自己的身体适应场地并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当他把会徽举起后又蹲下时,他的脚先往后撤,手盖在地上不能太靠后,不然会有一种要摔倒的感觉。
紧接着,升会旗,奏会歌。
来自重庆的扬帆盲童管乐团手拉手上台。团员蔡晓雪今年17岁,单簧管乐手,戴着墨镜,说话时总是习惯微微抬头。因为不能模仿,盲人常常没有表情,她通过衔筷子体会微笑的角度。
她的难题在于吹出去的声音在“鸟巢”反弹不回来,她听不到自己和同伴的声音。为此,他们干脆到室外排练,以适应环境。
健全人可以通过乐谱熟悉乐器,而盲童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乐器,再把音乐背下来,才能演奏。
47个人合在一起,没有指挥,靠的是心里的节奏。“这背后的故事恐怕比我们了解的和台前展示的多得多。”开幕式导演沈晨说。
(未完待续)
审 核:雷 洪 郭子华
校 对:罗 莹
编 辑:罗 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