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园林,大多藏在高墙深院里,狭长的巷子,被围墙互挤。而临近天边的屋瓦俯瞰这万生众相,云云尔。
屋瓦,泥土的浴火重生,“有瓦遮头便是家”。
一个家的归属,即便洇窑过后的青灰,也无法冷却那场火炼里的炙热。
然陶器更为前辈,一举打开新石器时代,承物供给,造福一方。屋瓦也不输其后,遮风挡雨,承担护家使命。
商代早期,建筑陶器萌芽,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屋瓦的初生模样。
但即便重生为器物也无法脱离开三教九流的贫贵之分。
西周早期只用板瓦,西周中期出现筒瓦、板瓦配套使用的方法,或许,二者配套使用能够更加牢固地保护屋顶的优点被发现。
此后遂为高贵建筑所通用,即便没有地位之分,由于两者的制作工艺,其也成为有经济能力者采用的方法。
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命有司为郭进建宅,“悉用筒瓦。
有司言:旧制非亲王公主之第不可用。帝怒曰:‘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
我视进岂減儿女耶?亟往督役,无妄言。’”此事发生在宋初,所谓“旧制”至晚为五代制度。
既然制度禁止大臣使用筒瓦,平民百姓当然更不允许,那么他们被许可使用的最高等级的瓦当然就是板瓦。
△《清明上河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里除了郊外的茅草屋,除了城楼、城中官衙和御苑中的皇家建筑,绝大多数建筑就是这种青灰色的小板瓦屋顶。
城市民居、店铺如此,官僚私宅也如此。
而《姑苏繁华图》中亦是如此景象,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之后,才渐退这种禁忌。
但或许是那份隐士的私心,不愿干扰,如今亦保留下来,与深巷万家浑然一体。
○板瓦,不上釉的普通陶瓦,与施釉的琉璃瓦相对而言称为“布瓦”。
这种瓦是将自瓦模取下的筒胚四分而成,因弧度较小、较平而称为板瓦。
正反相叠,一阴一阳,南称蝴蝶瓦,北作阴阳瓦。 在苏州一带亦被称作“小青瓦”。
○“小青瓦”作为苏州园林里的屋瓦,又不同与平面百姓家中板瓦单一,虽不及皇宫贵族琉璃瓦华丽繁复,却也独得花样。
以款式功能有别,分为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花边、黄瓜环、折腰等。
○筒瓦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器内除素面外还有麻点纹、斜方格纹等纹饰。
苏州古典园林中屋面较为少见,多出现在屋脊装饰,而现代也作瓦窗装饰之用。 板瓦,如今亦作卵石路铺装围边。
○勾头也就是“瓦当”,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明清时期称为“勾头”。
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 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
○滴水瓦,一种战国时期出现的瓦,可以保护墙壁的洁净。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
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在烧制之前,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 花边,则是搭配滴水瓦成组使用,为片瓦头。
○黄瓜环(罗锅),在屋脊处不做脊时,以这种折叠形状的瓦替代。折腰则是与之组合使用的瓦构件。
○挡沟,屋脊与瓦片连接的屋脊侧面用的一种配件。
△三星高照
△鱼龙吻脊
一当,屋脊横架,腰花正坐,脊羟飞天,古木掩映,往往这片灰青,悄然失色,没了天青,便只得静退边际,候守四方。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