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个体无意识中的“疏散”工作,使得人格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分享至

个体无意识中的“疏散”工作,使得人格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当你觉得肚子不舒服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上厕所。上厕所的这个行为,就是疏散行为。疏散行为的本质,就是驱散掉你内心无法忍受的部分。当你吃坏了肚子时,通过疏散行为把坏掉的食物驱离身体,你将重新恢复健康。当你听到一些三观不正的话语时,同样是疏散工作使你保持初心不变。

可是疏散工作本身有利也有弊:当你原本就受困于不良信念时,如果你疏散掉外界好的信念,那么你的心智发展将变得举步维艰。外界有营养的部分并非被所有人接受,许多人反而无法忍受外界有营养的部分而把它们疏散掉。

疏散行为的表现

走神、空白、遗忘

在分析工作中,个体出现走神、空白和遗忘是典型的疏散行为。原因是这些分析语言打破了个体固有的秩序,引发了个体的抵抗行为。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个体通常也会用这些手段进行疏散。比如父母很严厉的教训孩子时,孩子会走神、脑袋变得空白和遗忘父母说的话。

通过这样的过程,抵御了父母的话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人们通常所讲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就是典型的疏散行为。把个体比作一个水杯,有人不停的往水杯里注水。起初杯子可以承载一部分水,直到水溢出了杯子,那么杯子不得不进行疏散工作。

占有、创造、剥夺

当个体听到某人的话语时,可能会通过鹦鹉学舌的方式重复这部分内容,就好像他们自己原本就知道这些内容一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巧妙的占有、创造和剥夺这些话的意义,就好像自己原本就是这样的人一样。其内在逻辑是:我知道=我就是。

我知道这些道理,等同于我拥有这些道理。实际上他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切身的体验。让外界有营养的部分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也是个体的疏散行为。这种疏散行为就是“浅尝辄止”,解释了个体的焦虑在于害怕一些东西进入自己的最深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