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五月,正青春!

0
分享至


民族原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昂扬的旋律引领观众重温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国家陷入危难之时,来自江苏淮安的学生们毅然迈出校门,成立新安旅行团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历时十四年、行程五万里,他们"一路宣传、一路学习、一路成长",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投身抗日战争的烈焰烽火,穿过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跟随解放军来到上海。在1949年上海庆祝解放大游行中,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挎着腰鼓,红红火火地敲打出革命胜利的喜悦。成立于1935年的新安旅行团,正是上海歌剧院的前身——上海文艺创作队伍的红色血脉延绵不绝。

红五月,正青春。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孕育出"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红色文艺精品。近年来,上海用心用情用力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

追寻先辈足迹,延续革命精神

地处上海静安区常熟路的繁华街巷,传承新安旅行团红色基因的上海歌剧院,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奉献了无数舞台精品。从《江姐》《长征组歌》等红色经典,到《晨钟》《田汉》等原创歌剧,优秀的红色创作薪火相传。

今年5月8日下午,国歌展示馆报告厅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上海歌剧院文艺党课《义勇军进行曲——歌声讲述国歌诞生》在这里举行。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讲述田汉、聂耳、夏衍等"新青年"亲历并见证"风云歌曲"诞生的过程,以昂扬的旋律引领观众重温红色记忆。"一部作品最重要的培育土壤不应局限于专业舞台,还应花繁叶茂于基层,喜闻乐见于百姓。"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赵蕾表示,院团致力于激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推出《歌词里的党史——〈长征组歌〉赏析》《〈晨钟〉之使命》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党课,"以接地气、求真实、亲民众的方式,让好作品演起来、留下来。"5月28日,文艺党课《义勇军进行曲——歌声讲述国歌诞生》还将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国歌在上海诞生和唱响的历程。

在长宁区虹桥路的上海芭蕾舞团,足尖上的《百合花》"含苞待放"。这部凝结了上海两代作家心血、母女佳缘的原创舞剧,是上芭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全新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芭蕾舞剧《百合花》根据茹志鹃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于1958年发表在《延河》上,全文只有5000多字。在此基础上,舞剧进行了戏剧性扩充,聚焦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舞剧构建的艺术空间里,时间仿佛定格在了那一年的中秋。通过"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因"借被子"而产生的交集,舞者们以独特的肢体语汇,将如同百合花一般质朴、纯粹的情感娓娓道来。"战争是严酷的、无情的,但青年们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他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通过彼此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编导王舸表示,整台舞剧呈现出田园气息和浪漫情怀,歌颂年轻人对青春、生命、和平的向往。"通过交错的现实与记忆空间,《百合花》铺展青春叙事,展现了人类应对严峻挑战时的坚毅勇敢。"

创新之作《百合花》静待绽放,红色经典《白毛女》依然鲜亮。今年正值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60周年。一个甲子前,这部划时代作品诞生在申城舞台上,标志着中国芭蕾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初心之地出发,《白毛女》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登上国际舞台,在海内外演出2000余场,积淀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红色"家底"。据悉,《白毛女》将于6月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8月还计划赴国家大剧院演出。不满25岁的第九代"大春""喜儿""白毛女"从前辈们手上接过接力棒,于舞台上绽放激情。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表示,无论是经典作品的常演常新,还是原创剧目的全新感悟,都是对先辈足迹的追寻,对革命精神的延续。"我们始终以《白毛女》为荣耀,不仅要努力保护和传承舞台经典,还要坚守艺术血脉中的匠心与恒心,走好为人民创作的路。"

跨界融合,"红色IP"再出发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与观众见面。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天,这部创新之作推出"献礼场"放映;6月于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后,该片将正式全国公映。电影基于上海歌舞团原创同名舞剧改编,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郑大圣担任总导演,朱洁静、王佳俊等青年舞蹈家领衔主演。


舞剧电 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拓展"红色IP"影响力。 (尚世影业供图)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电影中的唯一一句台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声音。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今,这个"红色IP"实现了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的跨越。"舞剧电影是对舞台作品的创新性转化,是在更大维度上对‘电波’IP影响力的拓展。"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舞剧电影是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我们期望开拓剧场和影院‘双向互哺’的新模式,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贴近舞台,在线下演艺场景中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传承红色文化。"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描摹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穿越时空,"电波红"成为今日中国青年心头的"流行色"。自2018年诞生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600多场,吸引一批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二刷""三刷"。该剧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及文华大奖,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城市文化名片。舞剧电影开拍前,主创团队面临着创新之问:如何让爆款"红色IP"再攀高峰?为此,尚世影业与上海歌舞团进行了大量前期研讨和准备,电影主创多次到现场观摩舞剧演出,并与演职人员充分交流。"作品融合历史影像、实景拍摄、台前幕后等多重空间,用电影手法突破剧场局限,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质感。"在尚世影业总经理周瑜的眼中,这次合作可视作舞台精品的"再出发","积极拓展《电波》丰富的可能性,充分放大‘红色IP’的感染力、影响力。"

去年7月1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沪开机,轨道、摇臂搬进了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教室,聚光灯、摄像机对准了"李侠""老裁缝""小学徒"……炎炎夏日里,电影辗转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车墩影视基地等拍摄,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演绎革命者浪漫而壮烈的情怀。电影后期制作近6个月,先后剪辑共15个版本。"我们将舞剧融进去,让电影立起来,希望能让观众产生‘熟悉的新鲜感’。"总制片人、导演崔轶告诉记者,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并不是对舞剧的照搬还原,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影片对部分外景的天空光影进行了特殊处理,增加了有如蒙克笔下的油画质感,让实景与舞台的调性更加匹配。"据介绍,电影还引入LED棚、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等高科技,创新镜头语言表达,凸显历史的厚重感。"《电波》的力量在于真实感。"崔轶说。

从舞台表演跨界到电影拍摄,青年舞者们也收获颇丰。"拍摄舞剧电影以不同方式激励我深挖角色的内心,塑造李白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李侠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表示,这是舞蹈"破圈"的良好契机,促成舞台作品的多维发展。"我们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去跟角色相识相知。拍摄舞剧电影的过程,让我对‘兰芬’又有了更细微的捕捉、更深入的理解。"兰芬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洁静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诞生,恰好体现了上海文艺界的特质——开放、包容、探索、创造。"

原创佳作接力上演,开掘红色文化底蕴

丰沃的红色资源,贴合着时代脉动,上海的原创艺术迸发出澎湃活力。5月的春光里,作为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荣之城"红色舞台作品展演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杂技剧《战上海》、淮剧《火种》、舞台剧《觉醒年代》、话剧《千里江山图》《英雄儿女》《前哨》等上海原创佳作深度开掘红色文化底蕴,浓墨重彩地讲述永不褪色的历史。


杂技剧《战上海》立体展现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上海杂技团供图)

杂技剧《战上海》以小人物见大情怀,从小切口展大格局。全剧以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主线交替展开,生动讲述解放上海战役的故事;以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的英雄致敬。《战上海》汇集20个精品节目,涵盖杂技、魔术、滑稽、驯鸟等表演样式,创造9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并配以"声、光、电、影、景"等综合艺术运用,多维度、立体地呈现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革命的火种,终将燎原万里。原创淮剧《火种》以1926年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聚焦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产业工人。主创团队锐意创新,设计大量群戏来展现工人的故事,在正宗"淮味"里融入大歌剧、音乐剧的手法;身段设计则结合舞蹈与传统淮剧特色,寻求戏曲表演与舞剧的结合。该剧于去年10月首演后,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主创团队从抓主线、强结构、密针线、树人物入手修改剧本,不断打磨调整。近期上演的"提升版"《火种》更加深入刻画时代背景,凸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的领导作用,艺术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诞生"的主题之问。

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与舞蹈,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观众眼前铺展。舞台剧《觉醒年代》艺术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角色登场,演员们以真挚的表演将先辈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该剧采用多媒体投影、机械转台等舞台技术,营造沉浸式观剧体验,"上海的雨"和"北京的雪"为剧情增添了浓浓的诗意。


话剧《千里江山图》在舞台呈现一部"立体的小说"。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一部"立体的小说"?话剧《千里江山图》采用叙事体形式,精彩演绎和倾情叙述结合,诗意语言和紧张剧情交织,成为全剧的主要基调。剧中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话剧《千里江山图》既是一部革命史,也是风物志,再现原著中的城市记忆。

将深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亲可近的话语表达;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红色文化季的举办将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城市,让红色文化影响更加凸显,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城市血脉、融入市民心中。


  作者:宣晶

文:本报记者 宣晶 图:叶辰亮/尚世影业/上海杂技团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20609文章数 3086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