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何杂乱无章、错别字满天飞?因为被尹喜篡改过!

分享至

道德经原是周王室的藏书,是周公旦所著,和周礼面向百姓不同的是,这部书是专为天子所写,因此其内容涵盖了治国理政等特殊部分,并占据了大半篇幅。这部书在周守藏室中被世代留存,书名为《周公天子书》。

公元前505年,王子朝(姬朝),在尹氏贵族扶立下,攻打周悼王,占领了都城洛邑,建立了姬朝。而晋国拥立周敬王,攻打王子朝,王子朝立五年而败,携周室典籍奔楚。但是楚国虽然国力强盛,如果接受了周室典籍自然可以代周而起。但是楚国畏惧众怒,不敢接受身为“乱臣贼子”的王子朝。王子朝从此销声匿迹,至今无人可知。

如果周室典籍就此失传,或许华夏文明也将就此断层,四书五经也将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周守藏室的守藏吏(图书馆馆长)老子,和孔子,尹氏贵族尹喜等人,将部分周室典籍流传了下来。

其中孔子得到了周易,并花费毕生经历从民间搜集材料编订《六经》。而尹喜虽侥幸获得了周公天子书,但是因竹简已经散乱,他拼凑誊写,虽然保留了大部分文字,却乱了顺序,让其失去了逻辑内涵。因此他手上的道德经,杂乱无章。

那真正的道德经长什么样?周公天子原书六卷,道经,德经,理经,政经,法经,术经。每一卷都有特定的中心思想,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不会给人错乱的感觉。

咱们讲完了道经,今天开始讲德经。六卷每卷分三节,今天讲德经的初节:德之真意。原文如下:

辛追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化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嚎而不哑,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欲生曰殇,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而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也,是谓玄德。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也,为而不恃也,长而不宰也,此之谓玄德。

由上原文可知,德经的初节有四段:

第一段讲,德即心空之行:无为而为,德为道之用。

第二段讲,德在外的表现:精之至,和之至。

第三段讲,德的内在表现:明白四达,无以知。

第四段讲,德和道的关系:道生而德畜,道尊德贵。

熟悉尹喜版的可以对照一下,中节由尹喜版38,55,10,51章的内容组成。红色是用词不同的地方。下面咱们来依次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执着于德,所以有德。下德不想失德,所以无德。

其实德这个东西和道一样,一执着一用力就没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着相才是真的德,有些人的做法看似无法理解,但就是能成,那些循规蹈矩以道德标榜自己的,恰恰是无德。

这一点在教员和校长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个从来不曾讲自己多么高尚,做事情也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恰恰是德的体现。

一个是天天维持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道貌岸然,看似利国利民,但实际上却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上德外不妄为而内不着相,下德外不妄为而内有着相。上仁外妄为而内无所着,上义外妄为而内有所着。上礼外妄为而得不到回应,就会挥手而去。

我在先秦秘文里讲过道德仁义礼和君子贤人圣人的关系,有礼是人的门槛,有义是君子,有仁是贤人,有德是圣人,有道是真人。

而且这些划分的本质,是心性境界的差距。无私的就是君子,无我的是贤人,无物的是圣人,无心的是真人。

从礼来看,礼尚往来,如果你不回礼,我就不理你,这就是凡夫。

从义来看,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士都是有着一种信念在支撑,所作的事情是妄为,目的性也是极强,最常见的就是刺客。但君子有信念,这已经是很难得了。

从仁来看,无私之上加了无我,仁者爱人如爱己,他们做事已经没有目的了,就是普世之爱,即圣母心在支撑着他们。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妇人之仁,农夫与蛇,三体的程心等等。

三体的程心



从德来看,无私无我上加了无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垢),这才是真正的不执着,这种有德之人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为,不着相,合道而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化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道迷失之后而为德,德迷失后而为仁,仁迷失后而为义,义迷失后而为礼。礼,就是忠信之最薄弱处,也是乱的开端。

先入为主的分别心,是道化生的,但也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要让心在厚德而不在薄礼,在实处而不是表面光彩,要去掉不好的留下好的。

这段和上面一样,真人一念无明生太极,就有了天地万物,如果能保持住无物无我无私,那就是德之圣人;但如果再迷妄一下,只剩下无我无私,那就变成了仁之贤人;再迷妄一下,只剩下无私了,那就是义之君子;最后迷妄到无私都没了,那就是凡夫了,有物有我有私。

这些识,这些分别心,都是道化生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明一步步化生的增上无明,这也是愚昧之首,迷妄的开端。

大丈夫不能在薄不在厚,在华不在实,要去掉枝丫找到根本。那德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段就是描述德的样子了。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嚎而不哑,和之至也。

德行涵养深厚者,就如同那婴儿赤子。蜜蜂毒虫蝎子蛇都不蛰,飞禽猛兽不来伤害。虽然筋骨柔弱但能握固,不知男女之事却能自勃,这是因为精很充盈。终日哭嚎嗓子不哑,是因为心气之和到了极点。

谁是最有德行的?道德经这段告诉我们,婴儿是最有德的,所以我们说赤子之心。婴儿为何有德?因为精气充盈到了极点,充盈到随时随地,而不是只有早晨。

婴儿有德的原因还有一点,心平气和。和是什么?和就是和谐,就是融洽,协调。

把人的身体比作一架钢琴,刚出厂的时候都是非常和谐悠扬的,用得久了,音失准了,就难免出现杂音噪音,和谐被破坏。婴儿的气和,所以哭而不哑,成人说话多了都不行,身体的零件都不协调了,头胸腹无法共鸣,发声就靠个嗓子吼,能不累吗。

和曰常,知和曰明。欲生曰殇,心使气曰强。和就常久,知和就是明。欲望生出来就是伤,心用力使用气就是逞强。

和曰常怎么理解?其实懂音乐的都知道,和谐的音能传得很远,美妙的旋律可以流芳百世,和就是常,因为事物就是喜欢和,就是趋向和。

不和的双方会互相摩擦,互相斗争抵消,进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如同中国之所以一直存在,就是因为和为贵,如果我们好战则必亡。

知和曰明怎么理解?明智与否,是看一个人是否知和,愿意守和。明心就是智慧啊,不知和的人,不明智,就好像以色列,有人说他们有商业头脑,却没人说他们有智慧。

欲生曰殇啥意思?这里和尹喜版道德经完全不同,但是这句话却非常有道理。欲望生出来就会受伤。殇就是伤。

其实让人受伤的从来不是毒虫猛禽,而是人的欲望啊。原本和谐充盈的身体,因为欲望变得混浊空虚,这是谁导致的呢?欲望为何会让人受伤?

心使气曰强。气本来运行得很和谐,但是心因为有了欲望,就要来主导役使,既自以心为形役,那这种被人为调动的气怎么会和呢?

你心不平气自然不和,心浮气躁,如何能赢?在道德经里,强并不是好词,强是弓虽,强弩之末,意思是拉弦拉到了极致,这就是崩裂的前兆啊。

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物强壮就是老化的开始,这就是不道,不道就会早亡。

盛极必衰,这是咱们都知道的,所以咱们从来不追求极盛,而是希望一直在路上,要有残有缺,不要圆满。因为圆满就是腐朽衰败的开始,要承受天道的反力。

所谓天生天杀,予取予求。一个内部还有发展可能的事物,还是会向前走的,当内部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时,发展万全时,强壮时,那就是老天来灭你的时候了。

想常存,那就不断革新自己,留下发展空间,弓不拉满,事不做绝,常做常新,就好像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样,不断改革才有活力。

繁华之后是消亡



说完有德的表现,下面一段说德者的内在。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

营气和魄抱合而一,能不分离吗?专心致气柔,能像婴儿一样吗?擦修心镜,能干净得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用智慧吗?天门的开合,能是纯阳吗?四方通达万事皆知,能做到什么都不知道一样吗?

营魄合一这个我就没见过解释对的,可能是同时熟悉道家和中医的人不多吧。

营就是营气,营气为阴,卫气为阳,营气在脉内,卫气在脉外。营为养,卫为护,营为里,卫为表。其实卫气就好像卫兵,在外面看住营房,营房里面是军队,卫破了,营就跑出来就乱了,营弱了,卫可以来补上,中医里也是这么用营气卫气的,针灸时就是这个原理。

营气卫气



魄就是阴神,识神,和阳神,元神相对应,阴神和阴气抱而为一,能不分开吗?这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心到气到,神气合一。想到啥马上就能做出来,没有迟疑,拼的就是一个速度。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个能解释清楚的人更少,学过我太乙金华专栏的同学明白,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死非不动,而是专置一处。回光调息那一章讲过,心越专,气越柔,专气致柔就是这个道理。婴儿的气是很柔的,你都不好感觉到。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就是玄镜,指代的就是心之明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不用智慧吗?不用智慧用什么?无为而无不为。用天心做事,用良知做事,光明心所做的境界不是智力所能企及的,就好像王阳明用兵如神,靠的不是智一样。

天门的开合,能无雌吗?我们注意到,道德经里讲性也讲命,性命双修,有神性的无为法部分,也有精气的有为法部分,这里天门开合就是丹功了,无雌就是纯阳,吕祖号纯阳子,我不多讲自己悟吧。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其实先知真的很可怜,他知道一切,但是他不能去刻意改变,除非有缘给他去应,无缘他不能攀缘。

世人多是知道的少,应缘都应付不过来,自然不知道那些知道太多先知的痛苦。先知不能泄露天机,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去改变因果,只能静待发生。就好像你是神医扁鹊,你知道蔡桓公将不行的结果,你也提前告诉他了,但是他不听你的,你只能干着急。你和他无缘啊,你能不能装不知道呢?你装不了的话,那蔡桓公就在后面病重时,就追杀你啊,你只能提前逃命了。

讲明白德的内在表现,下一段就讲德的外在之用了。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

道生而德养,物虽有形而成器才得用,所以万物尊崇道的规律而重视德的应用。道之尊,德之贵,莫不是因为他们不施加命令,却能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离其宗。

道是万物生的规则制定者,德是万物生的养育者。物虽然有其形,但是玉不琢不成器,物不养不得活。咱们尊重父亲的家规,也珍贵母亲的慈爱,这就是道和德的体现啊。道德尊贵还因为,他们从来不干涉命令我们,而我们的成长中却能时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