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现场|春舟晋渡——王迎春、杨力舟学术邀请展在太原美术馆启幕

0
分享至


开幕式现场

5月25日,由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主办的“春舟晋渡——王迎春、杨力舟学术邀请展”开幕式在太原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指导,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山西省政协书画院、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支持单位。展览展出王迎春、杨力舟作品共计280幅,汇集这对画坛伉俪60多年来在艺术上的创作成果,涵盖两位先生长期合作的一大批鸿篇巨制,以及二人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手稿、草图等相关文献资料。

展览开幕式上,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首先致欢迎辞,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代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贺信并致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贺信。随后,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致辞;艺术家王迎春、杨力舟致答谢词;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太原美术馆馆长、太原画院院长殷卫东主持。


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致欢迎辞

李斌表示,王迎春与杨力舟均出生于山西,并在山西生活工作十余年,他们始终深切关注抚育自己的三晋大地,三晋文化的悠久厚重和博大精深也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二人以相似的艺术经历、共同的艺术追求,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上取得斐然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艺术创作中极具代表的艺术家。这次邀请展把王迎春、杨力舟的作品带到“家门口”,让山西人民能够近距离欣赏优秀艺术家的典范之作,对展示当代艺术创作、推动山西文艺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代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贺信并致辞

吴为山在贺信中表示,王迎春和杨力舟先生是我所钦佩的,当今中国画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多年来,两位艺术家深切关注时代与民族、现实与人生。他们吞吐古今、涉猎中外,以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历史责任感,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将写实造型手法、传统水墨写意与现代艺术语言有机统一,用手中之笔描绘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艰苦岁月的历史丰碑,创作了一批鸿篇巨制。他们还描绘日常的生活,黄土高原的父老乡亲和北方草原牧民群马奔腾,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构成与色彩运用,丰富了当今中国画的面貌。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贺信

燕东升在贺信中指出,杨力舟、王迎春两位先生是中国当代美术界重要的艺术家,是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册的丹青伉俪。二位艺术家是同年出生的山西同乡,曾在山西生活工作十余年,深爱这片抚育他们成长的土地,并将家乡的生活作为他们的创作母题。巍巍太行山、滚滚黄河水,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都是他们热情描绘的母题。他们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瞬间凝结为一段时期的“故土记忆”,并用艺术的语言将时代之象、生活体悟表达于他们的作品中,创作出一系列饱含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的经典之作。此次太原美术馆特邀杨力舟、王迎春于故乡山西太原举办展览,全面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同时为山西人民带来了艺术的盛宴,可喜可贺!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致辞

王平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画坛伉俪王迎春、杨力舟二老是中国美术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二老的画展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喜事,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一件喜事,是山西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多年来,王迎春和杨力舟两位先生饱含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作品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可贵的精神。同时,二老艺术视野开阔,他们广泛汲取,锐意创新,一手伸向传统和民间,一手伸向西方,不断探索笔墨从写实到象征再到表现的转型,不断探索新的图像叙事结构,不断扩充画面内容载量,不断丰富水墨表现语言,不断拓展人物画的表现张力,展示了雄健豪迈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历史场景和一个个时代华章的典型人物。二老这些具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拓展了中国画反映历史意识、时代精神与现实关切的表现力,对当代中国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家王迎春、杨力舟致答谢词

杨力舟介绍了展览的相关情况,并对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员表示感谢,他说道:“在我们83岁耄耋之年,太原美术馆举办这个盛大的学术邀请展,并请来这么多嘉宾朋友前来助阵,我们倍感幸运和高兴。这个展览所展出的作品,一部分是被国家收藏的代表作;一部分作品固定陈列在国家重要厅堂的墙面上;还有一部分是历年来我们个人创作艺术探索和实践的作品,基本涵盖了我们20世纪70年代从太原到北京半个世纪的绘画成果,特此向各位领导来宾与观众说明。”

王迎春回忆了二人艺术成长过程,并对其艺术道路上起过关键作用的一些人和事表示感谢。她说道:“山西不仅仅是我们的出生地。更重要的是,我们艺术的根,深深地扎在这块土地上。可以说,我们所有的代表作品,题材全部来源于山西。我们一生创作的重点是抗战题材。因为山西是日本侵华的重灾区。我们的作品,就是表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和战斗过的英雄,为他们树碑立传,表达对他们崇高的敬意,用作品歌颂他们的事迹。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姜新文表示,“春舟晋渡——王迎春、杨力舟学术邀请展”是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艺术创作中极具代表的艺术家王迎春、杨力舟的作品带到“家门口”,让太原乃至山西人民能够近距离欣赏优秀艺术家的典范之作。本次展览的呈现将对展示当代艺术创作、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公共服务性,建构当代中国美术主体价值实践做出的积极回应。


太原美术馆馆长、太原画院院长殷卫东主持开幕仪式

王迎春、杨力舟在山西生活工作十余年,奔腾的黄河水激涌着他们的创作,深沉的黄土地铸就其坚毅的性格。他们二人将家乡的太行、黄河作为创作母题,并用他们的艺术语言将时代之象、生活体悟进行深切表达,先后创作出《平型关大捷》《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黄河三联画》《太行铁壁》《太行烽火》等饱含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的经典之作。本次展览分为“岁月且留真”“耕迎不止”“火花的锤炼”“壁立太行”“舟行万里”五大篇章,全面立体展现王迎春、杨力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嘉宾合影

同日下午,“春舟晋渡——王迎春 杨力舟学术邀请展座谈会”在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举办。座谈会由安远远、陈明主持,殷卫东、申宏磊、杜玉曦、王志媛、黄克毅、李德仁、陈建明、董智敏、李松年、任晓军、韩兴刚、介子平、王如何、许华林、武晓梅、赵慧、霍俊其、王爱忠、赵建中、王康、张艺兴等专家学者参加座谈。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

艺术家简介


王迎春,1942年生于山西太原,1957—1966年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及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78—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深造,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教授,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创研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六届委员,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现为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一级美术师。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1966年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及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78—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深造。1989年后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馆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杨力舟、王迎春 平型关大捷 布面油画 220cm×185cm 1969年(原作有色彩)


杨力舟、苏光、王迎春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 布面油画 185cm×220cm 1974年


王迎春、杨力舟 黄河在咆哮 纸本设色 220×290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迎春、杨力舟 太行铁壁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迎春、杨力舟 太行烽火 纸本水墨 400cm×690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4097文章数 42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