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一英雄豪杰,为何赵云说他是袁绍之流,和他相处久了太失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虽然他的家庭背景很显赫,出身于世代任郡守的家族,但因公孙瓒母亲出身低微,在家中的地位不高。公孙瓒的父亲不怎么待见他,好歹给他谋了个差事,在太守府掌管文书。公孙瓒也不嫌弃,认真做事。他记忆力好,也非常上心,向太守汇报工作,甚至不用带稿子张口就来,而且将郡中各曹的情况说得详细具体。



公孙瓒不光能力强,而且长得仪表堂堂,嗓门大,能言善辩。这样的人才在身边,太守刘其自然欢喜,于是将自己的女人嫁给了公孙瓒。刘其为了让女婿有个好的发展前途,就送他去琢郡,跟大儒卢植学习儒经,就在哪里他认识了刘备,并成为好友。

学业有成后,跟刘备依依惜别,后来刘备落魄后还曾依附过公孙瓒,说明公孙瓒和刘备关系是不错的,不然刘备不会找到他这里做临时栖身之地。



且说公孙瓒回到了故乡辽西令支(治今河北迁安西)。有了儒士的身份,再加上有太守老丈人这个面子,公孙瓒的工作是更上一层楼,当上了本郡的上计吏,负责对县级官吏的考核。其职责是代表郡守到京都洛阳,向朝廷上奏本郡的户口、赋税等,与中央接触得多,升迁的机会也大。

正当公孙瓒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之时,他老丈人刘其遭难了。太守刘其被人参奏,朝廷要求把太守关进囚车,逮到洛阳审讯治罪。此时中央廷尉狱的囚车,停在了辽西郡衙的门口。公孙瓒感恩老丈人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定陪他去洛阳。但朝廷有规定,长官犯法,下属不能接近,更不要说一路跟随了。于是公孙瓒就换上下人的衣服,谎称只是负责太守私人生活的家奴,这才允许一同上路。公孙瓒亲自驾驭囚车将岳父送到了洛阳,经廷尉狱的审理,判决刘太守流放日南(治今越南)。

在古代这个地方就是不毛之地,去了基本就回不来了,对此公孙瓒是十分清楚的。但他想到老丈人对他的恩情,甚至要超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他决定报恩报到底,陪伴老丈人去日南,一路好好照顾他,虽死无憾。



想到可能要永远回不到中原故土,他就置办了酒肉,来到洛阳城北的邙山上,遥祭祖先道:“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去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就此长辞我公孙氏坟茔”。此时公孙瓒泪如雨下,看到这种情景的人,也不禁同情并赞叹公孙瓒的至情至孝。也许是公孙瓒的忠孝感动了老天爷,在前往流放地途中,朝廷大赦天下,翁婿俩绝处逢生得以保全回到辽西。

这时辽西的人都知道了公孙瓒陪老丈人去日南的事迹,于是公孙瓒被推举孝廉,被授为辽东属国(治今辽宁义县)长史,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军旅生涯造就一个穷兵黩武的军阀

公孙瓒做了辽东属国长史,开始了其戎马岁月,负责边疆防卫工作。这个工作可谓危机重重,九死一生。一次他率几十个骑兵和鲜卑几百个骑兵相遇,寡不敌众之下撤到亭障中死守。公孙瓒心想死守到头来也是个死,冲出去或许还能有活路,于是他持双刃长矛率军杀向敌阵,最终突出重围。虽然他手下伤亡过半,但也打出了汉军的威风,令鲜卑骑兵长期不敢犯边,维护的东北边疆的稳定。

公元 187 年,张举,张纯在幽州发动叛乱,勾结乌桓人丘力居烧杀抢掠,将护乌桓校尉以及右北平、辽东二郡太守等地方大员都杀了,公孙瓒奉命讨贼,大败叛军。他对叛军穷追猛打,孤军深入却被丘力居围困了200多天。粮尽弓绝,公孙瓒也不投降,他让部下分散突围,正巧叛军的粮草供应也出了问题,没有穷追突围的汉军,公孙瓒又捡了一条命回来。这次又是因祸得福,朝廷对他坚守200多天不投降很是赞赏,拜公孙瓒降虏校尉,并加封都亭侯,同时保留他的属国长史一职。



公孙瓒加官进爵后,更加威风八面,组织了一只“白马义从”队伍,跨上自己的白马率领这只部队为先锋,大军随后掩杀,打得乌桓人连连败退。乌桓人对白马将军公孙瓒是又怕又恨,却没有好办法应对。

公孙瓒虽然勇猛,但却始终未能平定张纯之乱,在公孙瓒被乌桓丘力居围困的那一年,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平叛。刘虞是汉王朝的宗室成员,聪明睿智,上任后对叛军实施分化瓦解,对乌桓等则以怀柔政策对待,代表朝廷加以赦免。经过刘虞的一番操作后,叛军力量日渐削弱,张纯、张举见大势已去,向塞外逃去,后来被自己的手下杀死。

刘虞平叛成功,公孙瓒受其节制。但公孙瓒和刘虞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刘虞是真正的朝廷栋梁,致力于施行仁政、保境安民,不愿过于动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公孙瓒恰恰相反,只有打仗他才能加官晋爵,只有扩充军队,他才有强大的实力。



于是公孙瓒以乌桓威胁为借口,大肆扩充自己的部队,纵容手下侵扰百姓,刘虞对其进行指责,要求公孙瓒约束部下,可公孙瓒哪听得了这些,手下人胡作非为,还不都是他让干的。

过去以忠孝义气著称的公孙瓒到哪里去了?其实这就是公孙瓒的本来面目,公孙瓒的忠孝义气只是对于身边的亲人,或者是自己小圈子里的人。他也不是什么仁人君子,对于黎民百姓的死活根本就不屑一顾,而且公孙瓒气量狭窄又多疑,当年赵云投靠他的时候,还对赵云不信任,所以赵云才感叹公孙瓒跟袁绍是一种人,其实公孙瓒论用人和智谋跟袁绍比也差得远。



杀害忠良,为害一方,民心尽失

公孙瓒亲小人,远君子,喜欢阿谀奉承,身边聚集了不少这样的人,他还排斥读书人、士大夫,认为这些人给他们富贵也不感激,不如结交商贩,他们还会感激。在乱世没有好的智囊团出谋划策,早晚会被其他军阀除掉,公孙瓒这样行事,也注定他的事业走不远。公孙瓒最可气、可恨的是他杀害忠臣刘虞,枉顾朝廷对他的信任,不配做封疆大吏。



191年,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激化了。起因是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供职,汉献帝自从受董卓逼迫迁都长安后,非常想回到洛阳,就让刘和通知刘虞派兵接应保护。不想刘和被袁术拦截,袁术告诉刘虞派兵到他这里来,两军会合一同迎接献帝。刘虞一心接应皇帝,就派数千幽州骑兵到袁术那里。

公孙瓒不乐意了,他知道袁术心术不正,这支部队到袁术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再说公孙瓒把幽州的兵将看成是自己的财产,别人不能插手。但刘虞是幽州的一把手,况且儿子还在袁术那里,坚持派兵,公孙瓒见无法阻拦,就跟刘虞对着干。他写信给袁术,劝其将刘和抓起来,还派堂弟公孙越带着一千多骑兵去支持袁术。公孙瓒本想让刘虞栽个跟头,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倒把自己的弟弟葬送了。



原来袁氏兄弟也是明争暗斗,袁绍趁袁术讨伐董卓的时候,派兵把袁术的地盘占了,公孙越不是在袁术那帮忙吗,袁术就命公孙越反击袁绍,公孙越吃了败仗中箭身亡。公孙瓒听到消息后痛哭不已,决心为弟弟报仇,与袁绍势不两立,只是自己与袁绍的力量比起来还很弱小,就忍了下来。后来公孙瓒镇压黄巾军,斩首数以万计,缴获大量辎重物资,还俘虏七万多黄巾军,实力开始雄厚起来。

实力强大了,公孙瓒的内心也开始膨胀,他向袁绍开战,几番战斗下来,赢得不多,输得倒是一塌糊涂。幽州一把手刘虞也反对公孙瓒穷兵黩武,不再按时拨付粮饷,公孙瓒得不到后勤支持只好退回幽州。

公孙瓒在幽州也不得人心,为了打仗,他纵兵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把刘虞放在眼里,屡次破坏刘虞的怀柔政策,将刘虞赏赐给胡人的东西给抢夺。刘虞和公孙瓒,一个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一个为了加官进爵,拼命打仗,不惜劫掠百姓,疯狂扩张。他们二人的矛盾日益公开化,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刘虞参奏公孙瓒不听号令,名为官兵,却行强盗之实,公孙瓒反告刘虞故意克扣他们的粮饷。刘虞也不是不想解决问题,多次要召见公孙瓒,把事情说开也许两人的矛盾就能化解不少,关系不至于闹得这么僵,可公孙瓒根本不愿意见刘虞,而且还怕被召去被刘虞杀了。

就这样他们互相猜忌,矛盾终于爆发。面对嚣张跋扈,不听命令的公孙瓒。刘虞怒不可遏,决定征讨。193 年冬季,刘虞集合十万人进攻公孙瓒,但刘虞一片仁厚之心也害了自己无法成事。

战前刘虞告诫士兵,不要伤害老百姓, 只杀公孙瓒一人,不能殃及无辜。当将士们攻打公孙瓒的时候,怕烧了百姓的房子,怕伤害到无辜,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就这样不疼不痒地打了一阵。公孙瓒起初很害怕,后来一看刘虞大军不过如此。他可不管什么百姓死活,趁风纵火,令刘虞军阵脚大乱,然后率数百精兵冲击,刘虞军被击溃。



公孙瓒随后反击刘虞,将刘虞生擒,但没有杀死他,只把他当做傀儡对待,实权落到公孙瓒自己手里。只是名义上刘虞还是一把手,公孙瓒也怕杀了刘虞,自己落得个以下犯上的不忠不义罪名。

可是刘虞的命运不济,令人扼腕叹息。刘虞被公孙瓒控制后,汉献帝的使者段训就到了幽州。受命给刘虞加封,并授权他总管六个州的事务。这本是好事,但汉献帝的使者来的却不是时候,公孙瓒怕刘虞离开后,无异于放虎归山,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就陷害刘虞,说他跟袁绍共谋称帝,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逼迫汉献帝的使者段训同意杀死刘虞。段训不了解事情原委,再说幽州是公孙瓒地盘,他也不敢不从。刘虞被害后,幽州百姓都悲痛万分,更加痛恨公孙瓒。

建高楼保命,坚固的乌龟壳救不了懦弱的心

公孙瓒虽然取得了幽州,但局势更加复杂。虽然公孙瓒在各个郡县都安插了自己的人,貌似控制了一切。刘虞虽死,但他素来很得人心,部下都想为他复仇,就连乌桓人都感恩刘虞,不服公孙瓒,视他为敌人,刘虞儿子刘和就更不用说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