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死后找不到遗诏,孝和睿皇后为何不让亲儿子继位而选择道光?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时,清仁宗嘉庆皇帝颙琰在承德避暑山庄先中暑,后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在睡梦中猝死,终年61岁。

最关键的嘉庆死得太突然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更没有向王公大臣交代让谁继位。按照清朝自清世宗雍正皇帝之后遗留下来的秘密立储规矩,就应该去紫禁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遗诏决定,按照遗诏迎立皇储继位。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正大光明”匾后面并没有遗诏,一时之间文武百官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了。关键时刻还是嘉庆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以皇后名义下懿旨让皇次子旻宁继承了皇位,即后来的道光皇帝。

要知道道光并非孝和睿皇后亲生儿子,孝和睿皇后当时有两个儿子绵恺和绵忻都已成年,她没有选择让自己的亲儿子继位却让道光继承了皇位,此举也赢得了后世称赞,那么为何孝和睿皇后会让不是亲儿子的道光继位?



嘉庆死后的遗诏风波

清朝自雍正之后就有了秘密立储的规矩,如果清朝皇帝临终时没来得及向王公重臣交代遗嘱,那么王公贵族就得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遗诏。这遗诏实际上是一式两份,除了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还有一份收藏于皇帝本人随身携带的金匣子中,两份遗诏核对无误,继任皇帝才算是真正合法继位。

由于嘉庆属于是猝死,自然没有遗言留下,在他死后,王公重臣先是翻遍了他身边所有物品,都没有找到收藏遗诏的金匣子,于是又派人到“正大光明”匾后面取遗诏,结果“正大光明”匾后面也是空空如也,这就意味着不知道该由谁来继位了。

嘉庆这一生共有五个儿子,除了长子夭折外,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次子道光、老三绵恺、老四绵忻、老五绵愉。



在嘉庆去世时,他的这些儿子年纪分别为道光38岁、绵恺25岁、绵忻15岁、绵愉6岁,也就是说除了最小的老五绵愉之外其他三子都算是成年了,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嘉庆这些皇子中,其实就属道光年纪最大,也最有威望,再有就是道光曾经深受嘉庆的老爹清高宗乾隆皇帝喜爱,而且嘉庆在世时对他也颇为喜爱和倚重,所以能获得两代皇帝的喜爱,道光自然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但是即便道光再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是缺少嘉庆的遗诏,也没有嘉庆的遗言,他就缺少继位的合法性。



因此王公重臣在找不到嘉庆遗诏的情况下就有些乱套了,尤其是王公重臣之首的大学士富察·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在是否该不该拥立道光的事情上犹豫不决。

在一众王公重臣没有站出来表态是否该拥立道光继位时,内务府总管大臣还兼皇室宗亲的爱新觉罗·禧恩站出来表态,禧恩认为道光曾受乾隆和嘉庆两代皇帝喜爱,还有平定天理教起义的大功,而且是诸皇子中最为年长,且有嫡长子身份,理应该由他继承皇位。

禧恩的提议得到了孝和睿皇后赞成,随即孝和睿皇后以皇后身份下懿旨公告天下,催促道光尽快继承皇位以宽慰嘉庆在天之灵。

在《清史稿》中记载为: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巧合的是当孝和睿皇后这道懿旨颁布之后,托津和戴均元就立刻从一名服侍嘉庆的小太监那里找到了金匣子,从中拿到了嘉庆秘密立储诏书,按照诏书中的交代确实是由道光继承皇位,就这样才确立了皇位继承人为道光,随即托津和戴均元率领文武百官拥立道光继位。

如果仔细看看这段历史,会不会觉得突然从小太监那找到金匣子的事情有点扯,秘密立储诏书这么重要的东西,嘉庆不随身藏好,怎么会随便交给一个在史书上都没留下姓名的小太监,那他的心是得有多大。

而且找出金匣子说巧不巧的偏偏在孝和睿皇后对外颁布催促道光继位的懿旨后才突然出现,世上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实际上托津和戴均元等王公重臣根本就没有找到嘉庆的秘密立储诏书,只不过是孝和睿皇后颁布懿旨明确表态希望让道光继位,这些王公重臣才决定拥立道光继位。

王公重臣们是以嘉庆的名义先写了一份秘密立储诏书,然后由托津和戴均元对外称是从小太监这找到的,从小太监处获得秘密立储诏书不过是个借口而已,真正决定是否由道光继位的人实际是孝和睿皇后。

要知道道光的生母是嘉庆的嫡妻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孝淑睿皇后去世,当时的太上皇乾隆皇帝让嘉庆册立了孝和睿皇后,而孝和睿皇后也在后来为嘉庆生育了绵恺和绵忻,所以孝和睿皇后没有让两个亲儿子继承皇位,她这份无私也当时的人颇为敬重。

那么孝和睿皇后为何会极力支持道光继位,嘉庆的秘密立储诏书又跑哪去了?



其实嘉庆晚年有过易储想法

在乾隆和嘉庆两个朝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道光是非常受爷爷和父亲喜爱的,而实际上嘉庆在亲政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就把道光的名字写进了秘密立储诏书中。

虽然嘉庆没有对外公布过立储诏书,但是道光在嘉庆时期非常受器重,不仅被封为智亲王,还参决策军国大事。

尤其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道光亲自率军平定了天理教起义。当时京城爆发天理教起义,天理教在首领林清的带领下攻入了紫禁城。当时嘉庆在外地赶回京城的路上,紫禁城内群龙无首,幸亏道光智勇过人,第一时间组织军队守卫紫禁城并击退了天理教徒。

在平定天理教起义过程中,道光展现出了超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击退天理教后,又是道光亲自率军搜捕出了逃跑藏匿的天理教首领林清。道光因此被封为智亲王,更加受到嘉庆的器重和喜爱。



不过嘉庆对道光的喜爱在晚年时有所改变,这是因为孝和睿皇后所生皇四子绵忻逐渐长大。绵忻长相帅气俊美,举手投足间很有贵族气质,年纪虽幼却老成持重,有气质,帅气俊美还能持重是绵忻的标签,所以嘉庆晚年对绵忻极为喜爱,不管到哪里都要带上绵忻。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年仅14岁的绵忻被封为瑞亲王,这可是打破了清朝封王的规矩,而清朝规矩封王者须年满15岁。

要知道在绵忻之前,乾隆比较受雍正喜爱,也是22岁之后才被封为宝亲王,嘉庆本人是在29岁被乾隆封为嘉亲王,道光则是在31岁平定天理教起义后才被封为智亲王,绵忻的同母哥哥绵恺比他大10岁,还是靠着帮助道光平定天理教起义后,24岁才被封为惇郡王,由此可见嘉庆有多么喜爱绵忻。

而且嘉庆晚年越发偏爱绵忻从朝鲜使臣朴绮寿的记载也能看出来,朴绮寿同时见过道光和绵忻,他在回国后向朝鲜国王表示,道光面相凉薄,长相平庸,很没有气质,且性情极为吝啬,没有王者风范,相比之下绵忻不仅长相俊美有贵族气质,还十分聪慧,虽然年少却老成持重,通达事务,所以他向朝鲜国王表示未来绵忻很大概率能继承皇位。



所以就从这些史料中能看出来,嘉庆很可能晚年有了易储的想法,这个观点其实也很合理,要知道嘉庆亲政时,道光已经18岁,而绵恺只有4岁,绵忻还没有出生。当时的嘉庆是别无选择,只能秘密立道光为皇储。后来随着更加优秀卓越的绵忻长大成人,道光有了易储的想法也很正常。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