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真能发生像《雍正王朝》中皇子找户部借钱不还的事情?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历史剧《雍正王朝》中有过一段内容,那就是康熙发现朝廷中很多王公贵族和朝廷大臣都找户部国库借钱,当时主管户部的是八阿哥胤禩,而胤禩向来是收买人心图谋储位,因此他很慷慨的就批准户部把钱随意借给王公贵族和大臣们,尤其是康熙很多儿子也就是皇子还借了不少钱,这也导致了户部国库空虚,江南发生水灾都拿不出钱来赈灾,后来康熙让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去追讨国库欠款。

那么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会出现像电视剧中这种皇子等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朝廷重臣去找户部国库借钱的事情吗?



其实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当然不会出现这种事情了,这些不过是电视剧中所演绎的而已。要知道户部在历朝历代都是掌管国家财富的单位,古代人都在背后称户部的主管官员户部尚书为活财神,可实际上户部尚书只有规划户部钱款的用处权力,并没有直接批准拨款的权力。

虽然胤禩在电视剧中的设定属于是主管户部的皇子,权力地位要比户部尚书还高,但是按照真正的清朝规矩,即便胤禩是皇子也没有擅自调拨户部钱款的权力。

实际上在清朝能调拨户部钱款的权力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清朝时期户部每支出一笔款项都要有复杂的手续,先是由户部内部的各级官员层层审批,然后请户部尚书在进行审批,户部尚书只是审批这笔钱确实可以支出,但是户部尚书批准了,也不意味着这笔钱就可以从户部提走。



户部尚书批准支出用款之后,他要把这笔支出用款的明细写成报告提交到内阁,再由内阁大学士共同商议这笔支出用款可行与否,当内阁大学士一致认可同意之后还不算完事,他们还得再把这个报告提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御批,最后只有皇帝用红笔朱批同意了才算生效,这样才能从户部把这笔用款提取出去。

就像清朝道光皇帝时期,当时新疆张格尔叛乱被平定,兵部认为新疆需要增加兵员和装备,于是就把增加的军费开支交给了户部,在户部审核同意之后提交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们都一致同意兵部增加新疆军费开支的事情,最后把奏折上报给了道光。

结果道光皇帝抠门啊,不舍得花钱,于是道光驳回了这个奏折,让兵部和户部重新再计算,没办法兵部和户部只能再重新计算着缩减军费开支,又交给内阁大学士审批,等大学士们都同意审批之后,又交到道光这里,道光再次驳回了这笔增加军费开支的奏折。



就这样经过三番四次的重新提交军费开支预算,最终道光硬生生的把第一次户部提交的军费开支削减三分之二,道光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替国家省了一大笔钱。从道光跟户部砍价的事就能看出来,户部国库中的金钱可不是户部尚书或者主管官员说能支配就能支配的,最终的财务支出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

所以如果按照电视剧中所演的皇子们和百官都在户部借钱,那不是别人的错,就是康熙自己的错,只有康熙才能批准从户部提取钱款。

实际历史上康熙中后期的朝廷官员根本不需要向户部借钱,其实康熙时期由于没有养廉银的制度,所以官员的收入都比较低,很多低级官员是难以依靠俸禄满足日常开支的。

而康熙本人的施政方针是以儒家的仁政为主,所以康熙实际上对官吏的管理并不是很严苛,因此康熙中后期很多官员开始贪墨受贿,可以说康熙中后期官场的贪腐之风很严重。



因此历史上这些朝廷官员也没必要去找户部借钱,与其找户部借钱还不如自己靠手中的权力贪墨来得快。

至于皇子和王公贵族们更不可能去户部借钱了,王公贵族如果遇到经济困难,是可以通过宗人府向皇帝申请经济援助,皇帝同意了,是由宗人府给拨款,并不是户部国库的款项。

而皇子们如果手头紧需要借钱了,他们更不会去找户部国库借钱了,他们都会去找内务府借钱,这里要说一下内务府和户部的概念区分,户部的钱款是属于国家,是国家的公产,内务府的钱款是属于皇帝个人,是皇帝家族的私产。

所以想一想皇子为什么应该找内务府借钱了吧,如果按照电视剧中那样演的,皇子去找户部借钱,那借的是国家的钱,但是皇子去找内务府借钱,那相当于从老爹的私人账户借钱。



因此皇子如果找户部借钱相当于从国家手里借钱,那是需要还钱的,假如身为皇子找国库借钱不还,那是不是很丢皇家颜面,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很大。可是如果找内务府借钱那是相当于找老爹借钱,自古以来儿子找爹借钱有几个会还钱的?儿子花老子的钱那不是天经地义嘛,所以皇子们根本不会去找户部借钱,要借钱也是找内务府借钱。

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的,电视剧中曾交代太子胤礽找户部借了不少钱,实际在历史上胤礽确实找内务府借过钱。

本身内务府是承担皇室花销的单位,比如宫廷中每年的婚丧嫁娶费用,诸皇子、诸公主、皇后妃嫔、太后太妃等皇室成员的每年个人花销费用,宫廷中等等这些费用都是由内务府承担,内务府每年都会有支出预算,按照预算拨款。

历史上的胤礽当时作为东宫太子,每年他的东宫都会有很大花销,并且他每年都会超支,所以他经常会向内务府借钱。



由于内务府每年都要借给胤礽不少钱,通常这些钱也都还不上,因此内务府只能把这件事禀告给康熙,但是历史上的康熙非常溺爱胤礽,他不仅没有责怪胤礽,还让内务府尽量最大限度满足胤礽的花销。

在康熙的溺爱和纵容之下,胤礽就成了康熙诸子中花销最大的皇子,他每年的支出费用几乎是其他比较年长的几位皇子的总和,可见胤礽花钱有多么大手大脚。就是在康熙如此纵容和溺爱之下,胤礽最终走歪了也让康熙失望了,可以说胤礽被废掉太子之位,与康熙的溺爱和纵容有一定的关系。

一说到内务府很多人都会纳闷,内务府的钱从哪来,难道不是户部国库拨款吗?其实清朝的内务府是有营收的单位机构,可不是只出不进的亏钱机构。

清朝的内务府营收途径还比较丰富,大致有四种,一是靠租赁盛京、热河、直隶等地的皇家庄园收取租金;二是有皇家生意,内务府通常会挑选一些头脑精明的包衣奴才,然后给他们本钱,让他们去民间投资经营产业,内务府只需要拿去大头的盈利分红就行了;三是变卖藩属国进贡的宝物;四是各省总督和巡抚还有由皇家的包衣奴才外出当官之后每年进献给皇帝的孝敬。



这里着重说一说第二条和第四条,这两条途径也是内务府营收的主要进项,而且都是主要依靠皇家的包衣奴挣钱。清朝有着独有的八旗制度,按照八旗制度的规矩,八旗中的王公贵族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而皇帝有着比王公贵族还多得多的包衣奴才,按照清朝的八旗规矩,包衣奴才不管挣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每年都得拿大头孝敬主子。

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内务府的皇家包衣奴才出身,由于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因此曹寅很受康熙赏识提拔,后来曹寅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