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怎样解决京城户口的?皇帝驾崩落户一批,却被汉元帝取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导语:西汉是怎样解决京城户口的?皇帝驾崩落户一批,为何汉元帝突然取消这政策?

无论是现代和古代,天子居住的京城都是最繁华,最安全的地方,住在天子脚下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京城户口有诸多好处,无论是求学、就医、还是游玩消费都有许多地方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京城户籍一户值千金,若想得京城户口若非京城高官或者贵族阶层,其他人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西汉时期是怎样解决京城户口的呢?按照西汉当时户籍政策,外地人来京为官,其家眷是不能取得京城长安户口的,登记的是原籍;一旦这个官员死亡或者被免职,家眷还得返回原籍。能解决家眷户口就是陵邑的京畿户籍。

为什么说陵邑户口是京畿户籍呢?何为京城,不但是皇帝天子居住的地方,它还是经济、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政治中心,那么西汉的政治中心在哪呢?表面上看西汉的政治中心在长安。



其实西汉的政治中心,在三辅,而三辅的中心在五大陵邑,五大陵邑是全国豪强、达官显宦、学者文人居住的最为豪华的城市,其中杜陵邑最为豪华,能把户籍迁到五大陵邑,就等于有了京城户口,这就是京畿户籍。

那么陵邑是什么呢?当年,刘邦依靠朋友张良、韩信、萧何、陈平、彭越一起打下天下时,一时激动,一股脑热就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并立下了“非刘姓者非王,天下共诛之”的祖训,然而市井草莽出身的刘邦从别人手里夺来的天下,毕竟不放心,害怕再被别人重蹈覆辙;于是出了诛杀异姓王之外,还听从刘敬的建议,建立临邑制度。

陵邑就是,以给皇帝守陵的名义,将各诸侯国的富豪、官员、以及家眷迁移到关中地区的皇陵附近,围着皇陵建立一个城市,这些城市集中了帝国大批有钱有势者,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很高的人,因而逐渐形成了帝国最繁华的城市。



刘邦建立陵邑的目的,一是汉朝虽然建立,但是关东六国贵族旧势力依然庞大,并且各诸侯国很容易在地方强取豪夺,独家做大,威胁朝廷政权,将这些人迁移过来,能够进行有效监督,防止他们反叛,还能杜绝他们经过土地兼并,自然做大;这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

第二个原因防御匈奴,刘邦白登之围被匈奴俘虏,以屈辱的和亲方式解决问题,北方匈奴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建立陵邑后,可以有效对匈奴进行防御。这一箭双雕的主意,令刘邦非常重视。

据资料统计,在刘邦时期,关东六国就有数十万豪门望族、贵族阶层、名士大家被迁移到关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天砌成的,临邑城历经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已经建成了五大陵县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陵邑”;到了汉元帝时已经有了七大陵县邑。



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建一个皇陵,等皇帝驾崩死了以后,再从全国精选一批达官显贵、豪门望族去守陵,只有这个时候,朝廷才落户一大批京城户口,否则即使你是战功赫赫的将军都可能没有长安户口,但是他可以去陵邑取得和长安户口一样的京畿户籍。

西汉的临邑建设,经过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这些城市形成了独特人文地理,对当时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也确实为防御边患做出了贡献;然而,这个陵邑制度到汉朝第八个皇帝汉远帝时突然取消了。对于这个两全其美的制度,为何要取消呢?不得不从临邑制度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耗费巨大,西汉陵墓的原址很特别,它首先选择交通便利地方,并且距离长安城不能太远,以便于陵墓的施工、建设、祭祀和管理;并不是依山而建,而是选择一块平地,然而根据墓地堪舆风水理论,墓地需要选择高敞之地,有利于防水和显示皇家尊严;那怎么办?只能到处挖土,在平地上堆砌一个小山似的高地,这就需要大量的工程,不仅毁坏良田,破坏生态环境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崇尚节俭的汉文帝所不允许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