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助残活动综述

0
分享至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国政协关于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意见(试行)》中“服务弱势群体”相关工作,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近日联合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助残活动,助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活动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们走到残疾人朋友身边,了解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书写了一份份服务残疾人“零”距离的“委员作业”。

向往的美好生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5月17日一早,天津民园广场,茵茵绿草映着罗马柱长廊,游乐嬉戏的孩童、闲庭信步的老人各得其所,享受着周末的美好时光。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这个熟悉的休闲场所似乎有些不一样,“广场上多了很多使用轮椅、盲杖的残疾人。”

当天,天津市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启动活动在此举行。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今年助残日期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依托北京、上海、河北、天津、湖南等12个省(区、市)残联平台,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助残活动。为了“春天的事业”,委员们纷纷启程,为更多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民园广场一角,盲人程序员陈晓在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加持下,正在和一位健全人开展着激烈的电竞对战。游戏虽然没有画面,但通过立体的环境音和语音,陈晓在键盘上手指翻飞,飞速完成了游戏中的各项任务。

“看不到游戏画面,会不会影响反应速度?”听到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门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王遵来的提问,两位玩家暂时中断了这场游戏。

“我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一旁的健全人笑着说,“他对声音敏感,枪声刚一出他就知道方位。”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科技的进步,让陈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具象的模样。近年来,除了修盲道、去台阶等环境无障碍建设,信息无障碍也在不断完善和普及。作为一名残疾人程序员,他面临的“障碍”正在一点点“土崩瓦解”,向往的美好生活一步步成为现实。

陈晓的感受,是新时代越来越多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委员们参加此次“服务为民”助残活动最深的体会。

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们走进困难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参观指导残疾人服务机构,与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座谈,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也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各地助残日活动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在科技产品的支持下,残疾人拥有了更加自主、便利和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开启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戴上智能仿生假肢,实现“手随心动”;打开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听障人士不再“社恐”;“康复机器人”护航,残疾可防且可控……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4月底,全国共有2769.7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531.9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

“成就显而易见,但残疾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郑虹告诉记者,他在手术中见过很多因病致残的新残疾人,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残疾预防科普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这部分群体,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及康复支持。”

一旁的王遵来委员对此表示附议,他发现近年来患上脊柱疾病,特别是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还可能致残,但很多家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可见加强科普确实很重要!”王遵来说。

不断擦亮残疾人美好生活底色

5月19日,长沙市雨花区金科园社区残疾人就业创业(面点)实训工坊内,记者还未进门,一阵糕点香味便扑鼻而来。

操作间内,坐在轮椅上的晓燕(化名)将鸡蛋打入碗中,倒入白糖、牛奶等原材料,细心地用打蛋器搅打均匀,一旁的教师耐心观察着,只在需要时为她点拨一二。

“培训班结束后,很多企业会到这里来招聘,只要技术过硬,结业即可就业。”雨花区残联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自从进入培训班,晓燕每天都“元气满满”,她期待未来掌握专业烘焙技能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甜品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扶残助残实践积极回应残疾人就业、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残疾人,不断擦亮着残疾人美好生活的底色。

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联合湖南省残联,组织湖南省全国政协委员们走进学校、社区、企业,“把脉问诊”残疾人教育、就业中的堵点难点。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仍然存在误解和偏见,限制了残疾人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不少残疾人又因为自身技能欠缺等原因,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岳阳市侨联副主席柳玲玲认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对残疾人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也要加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柳玲玲还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相关行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诸多新职业诞生,残疾人有了更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才能让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表示,相关部门要构建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制度与法律环境,通过政策引导,让残疾人享有更多公平就业的机会,从根本上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吴理之在参加助残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残疾儿童,从此这些孩子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

“教育关系着残疾儿童的未来。”吴理之呼吁,全社会要加强对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关心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自力更生。“我在和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理负担普遍较重,学校及社会组织要注重对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引导全社会形成理解、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扶残助残的友爱环境。”吴理之说。

柳玲玲建议,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软、硬件建设,完善必要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教育教学等仪器设备的配备。同时,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开拓途径、搭建平台;健全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机制,全面保障残疾学生教育专项经费,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及其家庭给予补贴,确保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 “心”到群众

5月19日一早,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者见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时,身着一身运动服的她,正在热情地与残疾人朋友们拉家常、问冷暖。

当天,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联合举办“集善益块走”——2024年全国助残日公益徒步活动,近800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残疾人朋友一道,共同完成了10公里徒步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残疾人的需求也从简单的吃饱穿暖转向更多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助残善举也应不断与时俱进。”作为一名资深残疾人工作者,龙墨参与并见证了近年来各地扶残助残举措不断优化、持续落实,科技助残、文体助残、直播助残等形式丰富多样。

“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中,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更加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也更加浓厚,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持续得到提升。”龙墨说。

当天傍晚,江苏省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一曲震撼人心的鼓乐表演《锦绣》拉开了助残日文艺汇演的序幕。作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助残活动的受邀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张克运观看了汇演。“演出中,残疾人表演者的脸上全是满满的幸福感。”张克运告诉记者:“在爱心市集上、才艺展示时、文艺演出中,残疾人都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我深受感动。”

张克运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欠发达地区对残疾人服务仍然比较薄弱,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为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基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场所,满足残疾人的基本文化需求。此外,要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鼓励残疾人文化创业,不断提高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助残日活动中,多地还通过现场咨询、普法讲座、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材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助残护残公共法律服务,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这些活动深受广大残疾人好评。

在广东省助残活动日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专程来到“法律咨询”席位,与在场的法律工作者亲切交谈,了解残疾人法律救助、普法工作开展情况。

“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是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朱列玉在工作中发现,残疾人出行不便、沟通不畅,但遇到的问题并不比健全人少,“各类需求都有,婚姻问题、民间借贷、就业创业、租房买房等。”朱列玉说,一些残疾人在面对侵害时,不敢也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权益保障在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袁爱平建议,要根据残疾类别、程度、年龄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权益宣传力度,提高残疾人自身权益保护意识,营造良好助残法治氛围;加大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及未成年等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力度,降低残疾人获取法律服务的门槛。

谈及此次参与“服务为民”助残活动的感受,委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对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深入调研、积极撰写相关提案的热情。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群众。只有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为民履职的路就能越走越宽。”采访中,一位委员的感言,也道出了所有参加活动的委员们共同的心声。(记者 郭帅 刘洋)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5月24日10版)

编辑:冯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财经媒体
68457文章数 2820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